全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研究英語十四行詩的歷時演變,抓住英語十四行詩發(fā)展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節(jié)點,縱向梳理其發(fā)展脈絡,厘清詩人及詩作間相互影響的關系?v向維度的研究包括早期譯介、轉折過渡、繁榮發(fā)展、再次復興、現代元素五個層面的問題。下卷研究英語十四行詩的藝術傳承,從幾個橫斷面對詩歌進行把握,開展從內容到形式的全方位探索。橫
這是一部研究詩學的專著,對詩的詩眼、空間、意象、意境、境界等諸問題進行了重新審視,辨析頗具新見。本書對“詩的本質是什么”這一核心問題提出了明確的見解,認為詩的本質是意境,并通過系統的論證強化了這一觀點,又進一步將意境比作詩歌的基因,強調沒有意境則無法構成真正的詩歌,從而對詩歌與其他文學體裁的區(qū)別作出了明確界定。這一理論
《理論之后的閱讀》深入探討了20世紀60年代以后各類理論帶給文學閱讀的益處與限制。一方面,解構主義、性別研究、后殖民主義等,為照見文學文本中以往不易被察覺的角落提供了嶄新的角度;另一方面,這些理論為讀者提供了現成的套板反應,使文學閱讀陷入目的狹隘的懷疑闡釋學,從而讓文學閱讀喪失其應有的人文價值。坎寧安認為,文學閱讀應如
本稿分為“學者訪談”“英國文學”“美國文學”“文學理論”“物敘事研究”五個部分,共計28篇論文,作者以各大高校外國文學教授為主,論文質量普遍較高!队⒚牢膶W研究論叢》一年兩期,在國內外國文學界中的影響日益增大,是外國文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本書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以來德語國家的現代主義文學與歐美其他國家的在文學、藝術、建筑、音樂、歷史、社會思想史等領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為主要內容,編有十二講,主題包括“現代主義文學導論”“印象派”“維也納現代派”“象征主義文學”“表現主義”“新實際主義”“反戰(zhàn)和廢墟文學”“記憶文學”“后現代文學”“分裂兩德的文學”以
本書收入對三十九位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短篇小說大師的精辟評論。作者以其獨有的洞察力,詳細介紹了那些塑造短篇小說藝術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從現實主義的辛辣,到印象派的微妙,再到表現主義的生命力,以及卡夫卡-博爾赫斯式夢魘般的怪誕幻想,評論視角和作品選擇都別具一格,展示了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無限豐富的多樣性和可能性。
本書內容包括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相關性、國內外學界當前有關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理論熱點與前沿問題,以及新文科、課程思政建設與外國文學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外語非通用語種文學發(fā)展歷史、作家及作品研究等。本書主要探討在當今中國式現代化歷史性的進程中如何進一步促進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發(fā)展,應對挑戰(zhàn)、與時
這是一本將敘事理論與詩歌研究有機結合的專著。它從敘事理論的角度入手,從敘事學跨文類研究出發(fā),對詩歌敘事學研究對象、研究基礎和可行性進行探討,對其形成及在中外的發(fā)展狀況與獨特呈現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聯系中外古今的抒情詩歌,圍繞抒情詩敘事學研究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如抒情詩的敘述交流、抒情主體,抒情詩中所表現的故事與“外故事
本書從全球化的多維度視角出發(fā),全面審視了當代英語文學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與影響。書中通過對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當代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細致解讀,分析了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多元性如何促使英語文學形成新的審美標準,同時探討了英語文學在全球化語境中如何保持其獨特性。此外,還關注了全球化對文學批評理論、文學教育及文學產業(yè)的影響,為理解當
全書以“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條通向自我的路”為核心,以文學經典為載體,話題涉及人生的意義、環(huán)境的選擇、自我認知的建立、女性成長等,啟發(fā)讀者對人生的一些重大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