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藏文物叢書已出瓷器卷璽印卷青銅器卷書畫卷,反響頗佳。雜項卷系該叢書之第五種。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除收藏瓷器、青銅器、甲骨、錢幣較多之外,入藏的瓦當、漆器、琺瑯器、玉器以及唐三彩等陶瓷器亦頗具特色。為此,該館首次將館藏雜項精品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研究,經(jīng)高清圖像采集,編纂出版《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
本書原為沈之瑜先生為復旦大學文博培訓班授課之講義,后屢經(jīng)修訂,成為部綜述甲骨學百年發(fā)展成就的專著。本書共13章,前述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史中間則對甲骨的整治、甲骨文字的特點、卜辭分析、甲骨文綴合與辨?zhèn)、卜辭斷代以及甲骨文與殷商史研究等問題分別加以論述,最后對主要的甲骨學研究人員作一介紹。本書征引了大量史料,匯集了幾十年來
本書稿收錄鄔可晶先生近十年來發(fā)表的有關甲骨金文等領域研究的學術論文25篇,涉及古文字、出土文獻研究、字詞疏證等,作者長期活躍于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學術前沿,其論著嚴謹縝密,多有創(chuàng)見,在相關領域有較大影響,此次特以甲骨金文為范圍將相關文章結集出版,便于相關研究人員和愛好者查檢。本集所收諸文,基本上都於2023年底之前在各
《敦煌寫本文獻學(增訂本)》是張涌泉教授三十多年敦煌文獻研究的結晶,系統(tǒng)梳理了敦煌寫本的語言特點和書寫特例,構建了寫本文獻學的理論體系。本書回顧了敦煌文獻的發(fā)現(xiàn)與整理史,詳盡探討了寫本文獻的形態(tài)、字詞、符號系統(tǒng)及校理方法,強調了寫本文獻不同于刻本文獻的獨特價值。通過大量實證研究和嚴謹考證,本書不僅推動了敦煌學的深入發(fā)展
本書分別從秦始皇、秦始皇陵、兵馬俑和秦陵陪葬品四個方面解讀秦陵與兵馬俑,深入地介紹了這位偉大帝王的生平、功績與影響,展現(xiàn)了秦始皇陵的宏偉與神秘,展示了兵馬俑與其他陪葬品的龐大與精致,F(xiàn)在,就讓我們親臨驪山腳下渭水之濱的秦始皇陵,一層層地揭開它神秘的面紗,感受”千古一帝”的風采。
本書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悠久、博大的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們以精美的文字、華麗的圖案再現(xiàn)了秦漢帝國的歷史,在考古、歷史、美術和書法藝術,以及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研究中,都具有極高的價值。秦磚漢瓦與甲骨文、青銅器、彩陶、簡牘、璽印、封泥同享盛譽,是華夏文明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
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分別為讀者介紹了筆、墨、紙、硯的發(fā)展歷程、品種、制作過程以及收藏熱門的名品,展現(xiàn)出中國古代文房文化和文房用具的藝術魅力。本書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xiàn)了筆墨紙硯的魅力。
本書是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qū)靈隱管理處對杭州飛來峰地區(qū)全部摩崖石刻的集理性成果。杭州飛來峰造像位于靈隱飛來峰景區(qū)內,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開鑿持續(xù)時間最長與保存相對較好的一處石窟造像群。開鑿肇始于五代,經(jīng)宋入元,終于明,兼有漢傳、藏傳兩大佛教藝術傳承,共有造像115龕、390余尊。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有100龕、345
2014年6月22日,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陜西歷史博物館在絲路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策劃了“從長安出發(fā)——絲路申遺成功十周年主題展”,本書即是該展覽的同名圖錄。本圖錄采用中、英、俄三種文字,以33處遺址點為切入點,以時間為軸,突出
本書主要講述十多年來,作者自駕行程二十余萬公里,持續(xù)地跋涉于蜀地鮮為人知或雖為人知但甚少有人涉足的古城堡和古戰(zhàn)場。在寫作古蜀城堡戰(zhàn)場的過程中,參考了相關史籍,所描繪的地理情況也是親自勘踏。該書以散文的文學性、新聞的紀實性和學術的嚴謹性有機結合的筆法,來解讀歷史的流云和領略自然的嵐煙。其可以為蜀地人文歷史、古代軍事史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