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均日記》起自光緒十九年(1893),訖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記錄了陳慶均二十四歲到六十七歲的生活軌跡,內(nèi)容涉及廣泛,是了解這一時期浙江地區(qū),特別是越中地方狀況的難得史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文獻價值。日記記錄了陳慶均與紹興官員、紳士、文人等交往細節(jié),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官紳社交,是了解清末科舉考試中考官、考風、
《沈兼士來往信札》共收信三百三十一通,涉及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魯迅、錢玄同、顧頡剛、陳垣、楊樹達等七十余位文化名人、各界名流,內(nèi)容包括生平經(jīng)歷、教育活動、學術研究、檔案文獻整理、詩詞創(chuàng)作等。所有往來人物均有簡介,部分關系密切者還介紹與沈氏的交游情況。書稿對大多數(shù)信札作了注釋,便于讀者理解。所有信札均注明出處,便于研究
本書根據(jù)其手稿《安宜日記》整理而成,其手稿日記僅存光緒十年閏五月初一至十月初五日、光緒十二年七月初一日至十二月三十日。方濬師的日記既是私人日記,又按日期編排記錄了其私人信函,匯集其與親人、同僚以及其他各類人員信札三百余通,內(nèi)容涉及中法戰(zhàn)爭史、晚清官場生態(tài)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史實。
本書據(jù)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夏敬觀家藏尺牘》《夏敬觀友朋書札》整理而成,收錄夏敬觀珍藏的友朋書札一千九百余通,涉及人物百余人,其中如鄭文焯、葉恭綽、李宣龔、鄭孝胥、陳衍、朱祖謀、康有為、葉德輝、沈曾植、梁鼎芬、勞乃宣、繆荃孫、皮錫瑞、陳三立等皆一時俊彥,多為當時文化文學活動的干將。這些書信,在一定程
本書為常熟人龔縉熙的日記。日記所記基本含括了他的一生,從追溯幼年往事,到逐日記載所歷所思所聞,直至去世之前。
左霈現(xiàn)存日記有1902年起至1936年底止,中間缺1904-1909五年,其余皆完整。當中以參加1903年會試殿試的全過程最為珍貴,這是中國歷史上倒數(shù)第二次殿試,這是庚子之后第一次殿試,很多臨時的措施與之前不同,日記中有完整反映。而1909年到1920年間作者在北京,親自經(jīng)歷了辛亥,丁巳復辟等重要事件,他交往的朋友圈如
本書內(nèi)容涉及政治時事、教育科舉、選官保舉、官場生態(tài)、家庭關系、帳目物價、人情往來、醫(yī)卜星相等等。
本書收錄了其詩歌、序跋、書信手稿諸篇。李文實先生作為西北地區(qū)的文史大家,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也參與一些詩會,寫過不少詩歌,如《賞菊詩會述懷(外一首)》《乙卯除夕寄兩兒》《癸酉冬為惠書寄》等篇目。另有為史念海先生的《中國古都和文化》,以及《化隆縣志》《青海蒙古清史檔案編》等著作寫的序言。還有和顧頡剛先生、王熙華、顧潮
本書以2018年、2019年、2021年、2022年四年的“時代新人說”主題演講比賽獲獎選手的演講稿為主要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配以相關圖片、演講視頻等多樣素材,以展現(xiàn)時代新人良好風貌,唱響“請黨放心強國有我”主旋律,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本書是史鐵生、季羨林、遲子建等數(shù)十位現(xiàn)當代著名作家寫給孩子們的51篇經(jīng)典散文佳作,或描繪自然生靈,或回憶親人故鄉(xiāng),或講述歷史故事,或闡發(fā)人生真諦,語言優(yōu)美簡潔,敘事樸素真摯,情感細膩動人,意境唯美深遠。具體內(nèi)容包括:牽;ǎ霍淅浯渖骄娱e話;蟬與紡織娘;江南的冬景;快閣的紫藤花;馬纓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