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在學術思想方面,他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的心學,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其思想流傳至今,響徹中外,不僅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人都從中受益,而且對日本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王陽明的心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
本書主要介紹了泰州學派的代表人李贄的生平經(jīng)歷、思想淵源及特點、性格特征以及學術思想著作等,*后總結歸納李贄的反道學思想及其歷史意義。這本書語言樸實,通俗易懂,故事性強,是普通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全面了解明末思想家李贄的入門讀物。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遭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fā)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jīng)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jīng)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秱髁曚洝肥且徊咳
本書作者旨在從源頭探究王陽明成功軍事實踐背后的強大支撐,結合自己的軍旅實踐,感知王陽明當年文人領兵的所思所想、所苦所樂,以情景回放當年的打仗過往總結歸納其“儒兵合一”的種種體現(xiàn),以大歷史觀的視角分析總結其“儒兵合一”形成的動因,力求給讀者呈現(xiàn)一個可信可學的“儒兵合一”王陽明。
本書原文以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陽明全集》為藍本,同時參考《四部叢刊初編王文成公全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版)、《四庫全書王文成公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著作。 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究王陽明思想的成果,梳理古今研究王陽明的主要成果,以促進中國傳統(tǒng)致良知知行合一教育推廣活動的深入開展為宗旨,
包括陽明文化在內(nèi)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許多內(nèi)容值得我們借鑒。如“致良知”的德育修身,“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的家風家訓,孝道與誠信,“知行合一”“事上磨練”的實干精神,“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生態(tài)思想,“覺民行道”基層治理,“人人思廉、全民崇廉”的廉政氛圍。本書充分把握、理解、辨析陽明文化的精華,從修身、齊
國學經(jīng)典,精心設計、精致美觀,燙金工藝皮面精裝;裝幀精致結實耐用,鎖線精裝隨意翻閱不掉頁;原著正版精讀原典,配備原文+簡明的注釋和白話新解;精美插圖,生僻字、多音字、多義字一網(wǎng)打盡,書中穿插大量圖片,為閱讀增添興趣。
陳獻章詩文有《白沙先生詩文》和《白沙子全集》多個刊本,這次整理,取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何九疇編刻《白沙子全集》(香港:白沙文化教育基金會,一九六七年影印本)為底本,之前高簡等人在明嘉靖十二年(1533)編刻的《白沙子》較為完善,何九疇的祖先何熊祥于明萬歷四十年(1516)在高簡本基礎上增加補遺一卷,后出轉(zhuǎn)勝,何九
《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是在作者2011年博士論文《統(tǒng)宗會源——孫奇逢理學思想研究》的基礎上修改完成的。去年《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作者在修改這篇論文時,經(jīng)常感覺重游當時的思路,并與那時的《孫夏峰理學思想研究》作者對話。雖然2010年初才開始寫作,但之前準備的時間比較長,差不多從2006年開始反復閱讀夏峰著作,并留意夏峰同
羅近溪(1515—1588年),名汝芳,字惟德,祖籍江西南城(今江西省南城縣)人,是明代泰州學派開創(chuàng)者王艮(1483—1541)的三傳弟子,泰州學派的集大成者,也是陽明學在中晚明展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書以“羅近溪哲學思想”為專題研究對象,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文化史的考察,而是側重于從哲學史的角度考察羅近溪哲學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