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耶,是湖南境內(nèi)唯一既傳承秦漢文化,又融入巴蜀文化和土家族文化的古鎮(zhèn),先后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國家特色旅游景觀名鎮(zhèn)、全國文明村鎮(zhèn)、全國宜居小鎮(zhèn)、全國特色小鎮(zhèn)等榮譽稱號。
北魏洛陽在中國都城發(fā)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城南拓展上出現(xiàn)了劃時代的變革,為隋唐洛陽跨洛水建城開創(chuàng)了先例,對后世影響極大。然而相較于宮殿、里坊、市場、寺院、園林等研究之興盛,北魏洛陽城南的研究略顯沉寂。本書利用相關文獻及考古資料,運用歷史地理學的核心理論——人地關系學,從居民與居住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視角,試圖揭示北魏洛陽城
基于歷史和地理原因,山東沿途是明末朝鮮海上朝貢路線中最主要的、必經(jīng)的地域,因而在此幅歷史畫卷中,山東自然是朝鮮使臣濃彩重墨的高地。本書以明代朝鮮使臣筆下的山東為研究重點,并以之為切入視角,通過系統(tǒng)梳理、深入挖掘《燕行錄》中朝鮮使臣經(jīng)廟島群島登錄登州,沿途
本書以黔東南清水江支流烏下江、八洋河流域自稱“三鍬人”的人群為關注對象。全書主要考察在清水江流城“開辟新疆”前后,“三鍬人”這一移民群體參與山地開發(fā)的過程,以及在不同歷史脈絡之下族群邊界的變遷與認同的建構。同時探討地權觀念的興起與地權轉移、糾紛解決機制、不同族群村察間的階序關系、口頭傳統(tǒng)與文字書寫、歷史記憶等議題。
140多年前,英國馬嘎爾尼特使團離開京城,沿大運河南下杭州,隨團畫家威廉·亞歷山大流連忘返,用畫筆記錄下了杭州的風景和風土人情,從此西方畫家紛紛來到杭州描摹美麗的東方威尼斯。19世紀初開始,英、美傳教士相繼登陸中國,其中有浙江大學前身育英書院*任校長費佩德、社會學家、攝影師甘博,他們在中國生活多年,與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長安學研究文獻匯刊.考古編.金石卷.第十二輯》匯編清代金石著作《金石圖説》《重定金石契》《金石索》三種,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發(fā)展。
本書作者將19351936年的煙臺作為一個歷史橫斷面,幾乎包羅萬象地介紹了煙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圖文并茂、真實具體、生動形象,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活靈活現(xiàn)、有血有肉的煙臺社會生活史。對于我們研究全面抗戰(zhàn)前夜的煙臺城市歷史,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
威海--"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之一《威海傳》全景、豐沛地描述了黃海之濱、膠東半島的重要城市威海前世今生城市文明的由來及影響:秦皇漢武東巡之跓蹕;綿綿文脈之"十萬人家盡讀書";甲午戰(zhàn)爭驚濤血海之國殤;英租時期之"西風東漸";香港從警之錚錚男兒;耕海牧漁之時代大風高歌;名揚四海之傳統(tǒng)技藝……連綴
壇根兒往事
書稿是川師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和中國近現(xiàn)代西南區(qū)域政治與社會研究中心編輯出版的系列叢書之第四輯,主要是該專業(yè)和研究基地三十余年來有關西南社會歷史研究的回望。本輯選錄了21篇有關西南社會歷史研究的重要文章,均在相關刊物公開發(fā)表。編錄此輯的目的是展示四川師范大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數(shù)十年來的學術傳承,彰顯一代又一代學人的研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