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收集了流落在世界各地的深圳歷史影像,集中選取了1899至2010年100多年間的作品,1841年到1899六十年間,英國割走大清國新安縣深圳以南1061.8平方公里的面積,英國人舉行的三次“定界”儀式劃定了深港邊界,深圳的歷史就此完全改變。廣九鐵路修建,大量歐美傳教士前來辦學授課,深圳逐漸從貿易和文
家族史是重要的深圳尋根史。深圳“村村有祠堂”,由中原南遷嶺南各地定居的廣府民系居民,保持著聚族而居的傳統。古村的姓氏文化,承載著姓氏源流與先祖榮耀,同時,宗族開辦學堂、祖訓教化、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也有不少精彩故事,共同構建了深圳的民風傳統。
深圳地名的變遷,是深圳歷史文化的發(fā)展史。地名文化往往涵蓋著歷史的脈絡與發(fā)展,深圳各區(qū)/鎮(zhèn)地名的由來,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例如鹽田,顧名思義與“鹽”有關。在宋代,深圳地區(qū)制鹽業(yè)的發(fā)展達到頂峰,當時五大鹽場之一的疊福鹽場,就位于大鵬半島咸頭嶺一帶
古村的發(fā)展史,是深圳區(qū)域城鎮(zhèn)發(fā)展史。深圳古村主要分為客家村落和廣府村落兩大類型。古稱“將軍圍”的周家村,譽為“進士第”的松崗沙浦圍,記載文天祥族人繁衍生息的鳳凰古村,紅色記憶的燕川古村,也承載著深圳豐厚的歷史文化,為深圳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與史實。
本書介紹了仁濟醫(yī)院從1978年至2010年期間的大事記、組織架構、業(yè)務科室、醫(yī)護管理、醫(yī)學教育、科學研究、醫(yī)務員工、綜合管理、后勤基建、黨群工作和重要人物。本書是上海市市級專志(1978-2010)項目中的一項,具有相當的社會效益。
本書是一部地方文化學術著作,展示和總結了江蘇淮安地區(qū)在歷史上的文化發(fā)展和變遷。上編淮安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闡述了淮安文化的創(chuàng)始與發(fā)軔、發(fā)展、繁榮及近代轉型;下編淮安文化的歷史風貌則聚焦淮安的水利文化、漕運文化、軍事文化、淮醫(yī)文化、美食文化、民俗與宗教、淮安方言、淮安文學、淮安藝術、淮安學術。
古都北京以其宏大的氣魄和多元的文化格局而著稱于世。讓人頗為遺憾的是,關于外國文化中的北京形象研究卻乏善可陳,本書應該是國內外第一本系統研究北京域外形象的專著。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其實是外國作家筆下出現頻率最高的中國城市之一,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本書選擇的作者有來京的旅行家、傳教士、商人、外交官、軍人
本書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力求全面、準確、系統、真實地記述了阿克蘇市1990~2016年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等方面的歷程,再現了阿克蘇市發(fā)展及全貌。
本書為《荊楚文庫·方志編》之一種,為《〔乾隆十七年〕廣濟縣志》《〔乾隆五十八年〕廣濟縣志》二方志的合刊本!丁睬∈吣辍硰V濟縣志》選用清乾隆十七年刻,五十四年新訂本為整理底本,清廷以舊志需避諱而鏟削舊板、復行刊印!丁睬∥迨四辍硰V濟縣志》采用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為底本,該志在十七年志基礎上博采旁收,續(xù)載四十余年事。
本書為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安徽歷史文化研究文庫”之一,收錄了第八屆皖江地區(qū)歷史文化研討會的論文60篇,分別從皖江綠色文化生態(tài)旅游、皖江文化經濟發(fā)展、皖江區(qū)域文化與流派、皖江文化戲曲民間藝術等方面,多層次、多角度探索皖江特定區(qū)域文化,烘托了皖江文化所具有的創(chuàng)新的特質及其與皖江崛起的關系。全書體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