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瘦竹教授是我國著名戲劇理論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奠基人與創(chuàng)建者之一。上世紀50年代始,陳瘦竹先生主持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學科,他在中國高校較早開設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并任主講教授,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過來人與同時代見證人。此外,陳瘦竹的現代劇作家論,以創(chuàng)造性論述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重要領域。本書稿精選了四五十
本書由江蘇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組織編寫,主要內容是介紹江蘇省民主黨派代表人物的個人成長經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優(yōu)勢的認識體會、參與多黨合作的經歷及重要成就(包括其本人的專業(yè)領域)。全書緊扣“不忘合作初心,繼續(xù)攜手前進”這個主題,體現代表人物的時代特征,起到思想引領的作用,適合廣大讀者閱讀。 (
圍繞“傳承老科學家精神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講好身邊科技工作者科技報國故事。對于科技領域內外的各類讀者具有價值所在與啟發(fā)作用。讀者可以從中體悟基層科技工作者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與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這是一本由來自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00后研究生們創(chuàng)作的非虛構作品集。他們以個人或分組的方式完成調查、寫作,目的在于以寫作為媒介,認識自身并反思自身得以形成的家庭、文化和社會制度,或是探尋外部世界、他人和其他社會階層的故事。全書分為四編,第一編“網生代拼圖”講述的是Z世代的成長經驗與青春故事,表現出網絡對第一代“網生
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是數百年大變局中的重要人物。孫中山評論張之洞是不言革命的革命家。毛澤東說中國的重工業(yè)不能忘記張之洞。作者根據《張之洞全集》《張之洞年譜長編》《劉坤一集》《李鴻章全集》等大量晚清人物的有關文獻,深入解讀張之洞,認真分析張之洞與晚清多人的往來函電信札,就他在晚清政局中的所作所為,進行持之有據言之成
湯釗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教授、博土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醫(yī)藥衛(wèi)生學部首批院士、國際著名肝癌研究學者。1930年出生,1954年畢業(yè)于上海醫(yī)科大學醫(yī)療系,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F任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名譽所長。曾任上海醫(yī)科大學校長、國際抗癌聯盟理事、中華醫(y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yī)學會腫瘤學會副主委、中國抗癌協(xié)會肝癌
2022年7月1日逢際著名明清史學家、中國明清史學科體系主要創(chuàng)建人之一——李洵先生百年冥誕,特匯編此集,以紀念李洵先生學術貢獻,并以呈現先生后學各自的研究旨趣與學術主張。李洵(1922-1995年),著名明清史專家,東北師范大學教授。早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就讀,受教于馮承鈞、瞿兌之、謝國楨、劉盼遂、容庚、陳垣等知名學者。
于漪老師是師者楷模。從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到"改革先鋒",再到"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用一生詮釋了一名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滿腔熱忱,值得一線教師學習。本書由主題征文匯編而成,甄選中青年教師學習于漪的心得感悟《于漪老師是種稻子、種麥子的人》《于漪老師始終不渝地支持教改》《于老師贈我一句話》《堅守的魅力》《漣漪三千好行舟》等60
本書共五章,包括“業(yè)儒世家,俊彥少年”“赴試壯游,萬言直陳”“初涉仕宦,治著惠安”“風雨賓州,講學羅浮”“廉能以勤,名壯西湖”等內容。
本書是西安交通大學部分經歷西遷的老教職員工的小傳合集(第四輯),記錄了他們伴隨著歲月所走過的歷程,特別是他們在交通大學西遷后60余年的創(chuàng)業(yè)與發(fā)展中所承擔的教學、科研、服務管理等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與成果。通過這些小傳,我們可以看到在西部這塊曾經荒涼的黃土地上,西安交大人的奮斗與成長;看到為了實現向科學進軍、振興中國西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