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4年到2001年,古爾德每月不間斷為《博物學》雜志共撰寫了300篇專欄文章,專欄名稱“這種生命觀念”特指達爾文意義上的演化生命觀。這些文章集成十卷著作,《彼岸-博物學家古爾德生命觀念文集的末卷》為第十卷(末卷),標志著古爾德職業(yè)生涯中一個重要階段的結束。這些著作都很暢銷,有的曾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和國家圖書批評獎
本書由劉華杰主編,定位為半學術性的讀物,旨在為博物學研究者和熱愛博物學的社會群體提供雅俗共賞的博物學文化論壇。古今中外、一階二階與博物學相關的內容都在討論之列。本期分為“學術縱橫”“生活世界”“圖書評論”和“信息”四個欄目。“學術縱橫”包括中國古代邊疆博物學、近代博物學組織,西方哲學家的博物學思想、蘇俄植物學家的對華考
在此我誠摯地邀請你,與達爾文先生共進一次晚餐。 不過這次晚餐有些特別,這將會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所有的飯菜都在大腦中。我想請你換一種方式來認識我們的食物。 我們吃的所有東西都有自己的進化歷史,食物清單上的每種食物都在講述一個迷人的故事。在這次晚餐中,你將有機會看到這個有關物競天擇的故事時至今日它仍在不斷展開新的篇章,不僅
《<中國大百科全書>青少年拓展閱讀版》依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及(第二版),同時依據考綱,通過語文、歷史、政治、地理、物理等文理學科,幫助學生梳理相關知識線索,并明確這些學科知識在百科全書中的權威解釋。這是一套真正的針對青少年拓展閱讀的校園版百科全書。本書為《任爾東西南北風·應知自然現(xiàn)象》,出版本書
本書是作者研究博物學美學10多年的心得和濃縮。本書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了西方博物學發(fā)展的大致輪廓,較為系統(tǒng)梳理了西方博物學美學的發(fā)展線索和邏輯承繼,概括分析了其美學的表征和鑒賞的特點,針對當下的博物學熱潮,理性研究和分析了博物學在當下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并從一個藝術家的獨到審美意識出發(fā),引導讀者朋友學會理解自然、欣賞自然、描
本書全景式回顧了班克斯的帝國博物學之路,從中可窺見博物學與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本書試圖揭示這樣一種理念:博物學始終平行于自然科學存在和演化,博物學與自然科學有交集但并非其真子集。在這種新的定位中,博物學的價值、意義并不完全由自然科學來評定。博物學歷史悠久,經受了持久檢驗,適應于天人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生存。博物教育是一種“成人”教育,將有助于使人成為人,時刻體認自己是生態(tài)共同體中的一員:知道自己的
本書以科學思想史的內部視角考察了自然志家切薩爾皮諾、扎盧然斯基、阿爾德羅萬迪、約翰·雷、圖爾內福、林奈的分類學工作,由此追溯了近代分類學概念構造的起源。
本書為博物學文化叢書之一。博物學是人類與大自然打交道的一種古老的適應于環(huán)境的學問,也是自然科學四大傳統(tǒng)之一。研究博物學的方法不止一種,本書力求從美學的角度來呈現(xiàn)博物學。作者通過一系列的畫面描繪和大量詳實的素材,以生動的筆法描寫出那些自然界中微小的、龐大的、狂野的、未知的事物,展現(xiàn)出對自然場景及其各種層面的觀照,將博物學
本書作者理查德·弗提是一位博物學家,退休前一直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購入了1.6公頃的林地,于是這塊小小的林地成了他的樂園。他在這里流連、徘徊、沉思,日復一日,深入細致地觀察林地中的動物、植物、菌類、土壤等,并用優(yōu)美的文字將這一切記錄在這本書中。 讓我們打開這本書,跟隨作者走進這方古老的林地,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