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述飲食勞倦、中滿腹脹、心腹痞、胃脘痛、眼耳鼻、內障眼、口齒咽喉、婦人、瘡瘍等21門病證。其中對脾胃病證的論述尤為后世所重。李氏以土為萬物之母,脾胃為生化之源的醫(yī)學理論,強調在治療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或增強脾胃的功能。本書的治療方劑,多屬李氏創(chuàng)制,藥味雖較多,配伍卻精當,合于方藥之理,切于臨床實用,對后世有較大的影
《醫(yī)學三字經》是清代大醫(yī)學家陳修園先生所著醫(yī)學啟蒙之作,以《內經》、仲景之書為根本,言簡意賅,通俗而不離經旨。陳修園(1753~1823),中國清代醫(yī)學家。名念祖,字修園,又字良有,號慎修。長樂(今福建長樂)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道光三年(1823)。陳修園自幼一邊攻讀儒經,一邊學醫(yī),曾拜泉州名醫(yī)蔡茗莊為
《辨癥玉函脈訣闡微》四卷,清·陳士鐸著。此書以辨癥為主旨,有陰證陽證辨、虛證實證辨、上證下證辨和真證假證辨等,共辨中風、瘧疾、癲狂等75癥,較《辨證錄》更為簡要,故稱《辨癥玉函》。每證之下,先辨病因病機,再辨證型特點,并特別點明辨證的關鍵,每證列方劑數(shù)則。辨證是中醫(yī)臨證從理論到治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辨癥玉函》
《奇癥匯》為清?沈源撰寫。本書根據(jù)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刻本整理,其中卷之二*章耳第九節(jié)耳聰中有部分缺失,已在本書中用省略號代之標出。底本系現(xiàn)存*早版本,若為底本明顯錯誤,則予以糾正。底本中的異體字、繁體字統(tǒng)一以規(guī)范字律齊,如?u改為即,滙改為匯等。全書將三級標題插入正文,以便讀者閱讀。
《筆花醫(yī)鏡》又名《衛(wèi)生便覽》,全書共分四卷。卷一是四診、八綱及外感內傷、虛勞等的辨證論治原則。卷二是臟腑證治。主要是內科雜病的論治原則及方藥。以臟腑為綱,以十二經分部,以表里、虛實、寒熱為目。先明病因病機,再敘證候表現(xiàn),后列方藥。藥物均按功用分為溫、清、補、瀉四個隊,又按藥力之緩急分為猛將與次將兩類。選方皆常用有效簡便
本書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先取《黃帝內經》《難經》以及張仲景、華佗等有關論述分門別類,在闡明脈理的基礎上聯(lián)系臨床實際。全書共十卷。卷一論三部九候,寸口脈及二十四脈;卷二、三則以脈合臟腑經絡,舉其陰陽之虛實,形證之異同,作為治療依據(jù);卷四訣四時、百病死生之分,并論脈法;卷五述仲景、扁鵲脈法;卷六列述諸經病證;卷七九討論脈證
《四診抉微》診斷學專著,八卷,清代林之翰撰于1723年。作者博采《內經》、《難經》、《脈經》、《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yī)籍理論及后世諸家之說,類例相從,更參一己之所得,編撰而成。其中望診包括面部氣色、五官、口齒、爪甲、舌診、體表諸部以及小兒指紋、虎口紋等的瓣識;聞診以聽取患者的氣息為主,察悉其元氣之盛衰及病痛之所面;問診以
吳文鵬先生出身于中醫(yī)世家,臨證經驗豐富,本書是其從醫(yī)五十余年之經驗總結,包括脈象特點、臟腑辨證、經絡等內容,并列選其臨證驗案以展示其內、婦、兒科的辨證論治思路,對于指導中醫(yī)臨證具有較好的現(xiàn)實意義。
《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為明·李時珍所著。全書不分卷,后附宋?崔嘉彥所著四言舉要及諸家考證《脈訣》之言。全書共記述了27種脈象,是在《脈經》24脈基礎上增加了長短牢3種脈象。以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的歌訣形式為表現(xiàn)方式,便于誦習,是學習脈學的推薦閱讀之書。
成書于1174年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為宋代醫(yī)家陳言(字無擇,號鶴溪道人)所著。此書繼承、發(fā)展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的病因學理論,創(chuàng)立了病因分類的三因學說。并以病因為綱,脈、病、證、治為目建立了中醫(yī)病因辨證論治方法體系。實踐了其因脈以識病,因病以辨證,隨證以施治,分別三因,歸于一治,由博返約,執(zhí)簡馭繁的治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