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信仰為整個大乘佛教的核心。本書稿以中印凈土教理的歷史性演變和發(fā)展為中心,結合“敘述式”和“選錄式”兩種思想史的撰寫方法,用緒論加十二章內(nèi)容,力圖梳理凈土宗的發(fā)展歷程,簡明扼要的將凈土基本教理的演進和嬗變,特別是中國佛教各家各派,尤其是凈土宗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和發(fā)展作一概要性的解說,借此為佛學院提供一本可全面掌握凈土教理入
本書得益于對禪宗的哲思,以及由禪宗而來的哲思,通過概念將禪宗蘊含的哲學力量闡發(fā)出來。書中采用比較的研究進路,讓柏拉圖、萊布尼茨、費希特、黑格爾、尼采和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與禪宗思想的不同面向之間進行碰撞。
本書為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淑芬女士的中古佛教史、社會史、思想史重要文章結集。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結合中古時期民眾的佛教信仰,考察了社邑這一基層社會組織的形態(tài)及運作。第二部分研究中古佛教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涵括了喪葬、社會救濟和醫(yī)療等諸多方面。第三部分探討中古時期僧人特殊的修習方式與儀式,如茶禮與湯禮、懺悔儀式等。第四部
盛唐是中國古代文明全盛時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輝煌時期。唐代高僧玄奘正是此時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佛教文明在東方復興的重要使者。玄奘為了“去偽經(jīng),求真經(jīng)”,孤身西行印度求法,一路上他歷盡艱辛,忍受饑寒,越沙漠、度雪嶺、斗盜賊,可謂九死一生。他用自己的雙足,走出了一條從中國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
本書以郭隆寺志譯注、郭隆區(qū)域文化研究、附錄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主要記述郭隆寺的創(chuàng)建緣起和創(chuàng)建者的生平事跡,闡述了第四十一任堪布的弘法業(yè)績,與周圍部落和郭隆寺的關系,以及郭隆寺的章嘉活佛、土觀活佛等高僧與中央王朝、西藏地方政府的密切關系等諸問題。同時,也介紹了郭隆寺與其周圍施主莊園之關系。第二部分研究內(nèi)容由郭隆地區(qū)總述、
本書詳細記述了八思巴一生對包括西藏地區(qū)在內(nèi)的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所做出的多方面有深遠影響的重大貢獻。在宗教方面,他以淵博的佛學知識贏得了以忽必烈為首的元朝皇室的信賴和崇敬,通過他杰出的宗教活動成功地使當時的蒙古皇室接受了藏傳佛教。在政治方面,他順應歷史潮流,用畢生的精力促使西藏地方和廣大藏族地區(qū)歸附元朝中央,他和忽必烈開創(chuàng)的
本書是早期佛教論典,共十八品,所使用的經(jīng)分別、對法分別、問分、論母等,都是早期佛教論典形式,缺點是繁瑣重復,所以文中大量使用刪節(jié)號。本書以巴利圣典協(xié)會本為底本,參考日譯本和其他漢譯本,這部論把南傳上座部經(jīng)典的基礎理論都進行了非常詳盡的論述,為學術領域研究探索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本書以“日本大谷大學藏刻本”為底本,參!袄m(xù)藏經(jīng)本”;書前有一篇“整理說明”;《成唯識論》原書分十卷,故《證義》也是十卷,另第一卷前有王肯堂的一篇“自序”;十卷主體內(nèi)容體例為:《成唯識論》原文,王肯堂的“證義”,腳注中的“校證”文字;整理工作包括:標點,?保鶕(jù)文義細分段落,人名下加橫線,尤其是考證出“證義”所引用的
這書將作者對佛法的理解和領會由淺入深作系統(tǒng)性的整理,全書主要分四個重要部分:第一章介紹基礎佛理,包括緣起、三法印、四圣諦等教概念。第二章突破過往對佛教及生活的思維框架,學習實踐佛理。第三章以一般人容易明白的例子,剖析對佛教基礎義理的科學體會。即使在科技迅速發(fā)展的年代,佛教的恒久智慧仍有助改善我們的精神生活。第四章講述佛
(國新出審[2021]1803號)《解深密經(jīng)》是重要的佛教經(jīng)典之一,對整個佛法進行了判釋。該經(jīng)乃佛教瑜伽行派的根本經(jīng)典,古來漢地有四次翻譯,其中玄奘法師的譯本影響最大,現(xiàn)在又有韓鏡清先生譯本。古來以圓測法師的疏釋為最重要,現(xiàn)在也有不少解釋,以演培法師的《語體釋》和林國良教授的《直解》最著名。本書的講解主要是站在唯識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