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針對初學者的一本野外地質地貌認知實習指導書。特色是針對低年級學生野外經驗少,理論不能聯(lián)系實際的情況,盡可能站在初學者立場上,對各種地質現(xiàn)象都進行觀察和描述,并通過實際例子對初學者提供范本。內容多來自于作者多年工作和教學積累的第一手資料,資料詳實可靠。教材內容基本涵蓋了福建東南沿海典型的巖石類型、構造特征和地貌等。
本書首先介紹了工程地質測繪與巖土工程勘察的基本知識,然后詳細闡述了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與各類建筑巖士工程勘察相關內容,以適應地質測繪與巖土工程技術應用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趨勢。
本書內容講述:球狀體的構造特征表現(xiàn)為由不同結構、不同成分的同心殼層圍繞中心有規(guī)律的排列。根據(jù)其礦物組合可以定名為球狀花崗巖、球狀閃長巖、球狀輝長巖等。它們作為巖漿巖中出露少、結構特殊的一類巖石,其形成過程對物理化學條件極為苛刻。因此,球狀巖是開展巖漿系統(tǒng)物理過程與化學過程綜合研究的極佳對象。球狀巖自1802年被首次發(fā)現(xiàn)
本書共9章,主要內容為海南省2009~2019年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評估工作成果的匯總和提煉。書中介紹了海南島海岸帶分布特征,以及海南島周邊不同區(qū)域海平面變化情況與發(fā)展趨勢,并充分利用海南省十余年的海平面任務成果,展示了海南省海岸侵蝕、堤防沉降、圍填海區(qū)域沉降、風暴潮災害、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紅樹林等現(xiàn)場調查成果,分析
本書概括了中國沉積學的發(fā)展歷史,梳理了沉積學各分支學科的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分析了中國的研究基礎和特色優(yōu)勢,明確了中國沉積學的國際影響與地位,擬定了各分支學科的關鍵科學問題,剖析了中國沉積學教育和基地建設的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國際前沿、國家需求、地域特色和研究基礎,凝練并提出了未來10年中國沉積學領域所要重點
本書是一部研究揚子地塊周緣造山過程與成礦作用的專著。從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陸裂解構造事件開始,到新生代造山型金成礦作用。深入研究了揚子地塊周緣典型造山帶板塊裂解、擠壓碰撞、陸內俯沖、逆沖推覆和走滑剪切等長期復雜的地質構造演化過程,分析了在此構造背景下的巖漿響應,探討了在此構造環(huán)境下金礦資源、鎢銅資源和地熱資源的成
《層序地層學:第2版》系統(tǒng)闡述了當今層序地層學主流學派——Vail經典層序地層學、Cross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Galloway成因層序地層學、Embry海侵-海退旋回層序地層學以及結合中國含油氣沉積盆地地質特點的陸相湖盆層序地層學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體系,詳細描述了海相沉積盆地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層序地層模型、陸相沉積盆地拗
本書在分析軟巖的概念、基本力學屬性、成分、膨脹礦物及其特征、膨脹性軟巖賦存特點基礎上,對水-巖的力學作用、物理作用、化學作用進行了分析研究,同時還研究了軟巖吸水特性、軟巖吸水特性影響因素、軟巖吸水損傷特征和軟巖吸水失穩(wěn)機理。本書共分為5章,主要內容為:緒論、軟巖的概念及分類、水巖相互作用分類、軟巖吸水失穩(wěn)、結論與展望。
本書重點對準噶爾盆地克拉美麗地區(qū)與大西溝地區(qū)的區(qū)域地質特征、露頭剖面特征、地層劃分對比、地面露頭與井下地層劃分與對比、沉積相與沉積環(huán)境、烴源巖特征等諸方面進行了整體的敘述與論證。
本書介紹了礦物材料的定義和分類,綜述了環(huán)境礦物材料(特別是水處理、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礦物材料),基于礦物的發(fā)光材料,二次電池、電容器用礦物材料,新型礦物保溫材料和工業(yè)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作者在以上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全書共分6章,分別是緒論、環(huán)境礦物材料、電化學儲能礦物材料、基于礦物的發(fā)光材料、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