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中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是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十四五規(guī)劃形象文化史系列項目之一。全書精選兩漢時期300余幅兼具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的優(yōu)秀畫像磚,通過漢畫像磚和畫像石中保留的豐富的歷史信息,構建兩漢社會史和民間的信仰世界,涉及神話傳說、交通、戰(zhàn)爭、歷史故事、天文、狩獵、農業(yè)、信仰世界、娛樂、飲食、精神風貌等
本書是“唐家灣歷史文化叢書”之一,是唐家灣首部文物保護利用筆記。書稿將系統記錄、整理和研究2009-2019年唐家灣精心修復的30余座歷史古建筑全過程,公開修復過程中的勘察、設計圖紙,全面披露唐家灣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真實記錄。在這段古建筑修復的探索道路上,傾注了專家學者及文物保護工作者們的無數心血,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積
發(fā)現于浙江浦江縣的上山遺址是一個分布于長江下游南邊錢塘江流域、由19個遺址組成的聚落文化群集。上山文化體現了東亞稻作文化的起源狀態(tài)。水稻的栽培、收割、加工脫殼以及食用證據,在這里被一一發(fā)現與證實……從比,浙江的區(qū)域歷史邁開了通向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和吳越文明的漫長歷程;從此,江淮及華南地區(qū)的人類開啟了稻作文明的
本書為《彌勒碑刻拓片集》,全書收錄了散落在廣袤大地上因展陳條件受限未能全部展陳的彌勒歷代碑刻拓片,為開啟彌勒文化新的視野剪出一片底蘊深厚的燦爛新彩。本書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研究、書法鑒賞價值,還具有尊重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彌勒精神取向。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根據市委總體工作部署,中共太原市委黨史研究室精心編撰《太原紅色文化叢書》,旨在回顧非凡歲月,擷錄太原輝煌,打造紅色經典,講好太原紅色故事。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是一個將出土文獻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合而為一的校級科研單位。本輯清華簡收錄《后范》篇。《后范》凡一百三十余簡,每簡下端有編號,為內容基本完整的佚書。全篇藉托“后曰”,論述為政之五紀,且以禮、義、愛、仁、中與五色、度量衡、人體部位、星辰歷象、人事行用、祭祀對象等相配,與《尚
本書為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預防性保護措施的研究報告。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在2020年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大量的宋代石刻文物,對我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鑒作用。本書是郭品武先生“多年磨一劍”的學術成果,主要從石刻文物預防性保護的發(fā)展歷程與理念探討、近現代以來宋代石刻的保護與發(fā)展、文物常見損害的分析及
畫像磚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之光,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與精妙,厚重與大氣,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本書通過對河南、四川、甘肅等地區(qū)出土畫像磚及相關文物的研究展示,表現自秦漢至宋元以來人們在不同地域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面貌,介紹畫像磚產生的歷史背景、制作工藝、考古發(fā)現等知識,重點展示漢畫磚像石上豐富多彩古代生
本書是關于東錢湖南宋石刻發(fā)現、保護過程的口述記錄。東錢湖南宋石刻群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前后至明萬歷十二年(1584)前后建成,主要由史詔、史漸、史彌遠等史氏家族的墓道石刻遺存組成。該石刻群數量豐贍、體型高大、雕鑿精細、保存較好,填補了中國美術史、中國文化考古史中南宋時期的空白,對于研究南宋時期的墓葬制度、衣冠服飾
本書從漢畫像石(磚)產生的背景著手,對河南漢畫像石(磚)做系統全面的調查研究,從而闡釋畫像石(磚)反映的漢代河南地區(qū)的社會生活及社會制度和思潮,系統全面地研究河南漢畫像石(磚),有助于對學術研究領域的現有成果進行補充、完善,也能為后人的相關論述提供參考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