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叢書(6冊)由北島發(fā)起、主編并作總序推薦,張承志、徐冰、李零、韓少功、汪暉、李陀等集體呼應,集合了六位中國當代活躍在文藝領域的至為重要的作家、批評家、藝術家,由他們梳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思考脈絡,精選出足以體現這六位作者數十年來思想精髓的代表作。視野叢書高度濃縮地呈現了當代中國極具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寶庫。視野叢書文
《新文學批評文體研究》研究對象為五四以后的文學批評文體,內容包括傳播媒介的轉換對文學批評文體的影響的理論探討,李長之和宗白華的批評文體研究,網絡文學批評主體與批評文體研究。全書選取不同時段代表性作家批評文體為例,作了散點式的概述,對新文學批評文體這一領域試圖有所理論建構。
《先唐文學與文學思想考論》(增補本)是徐正英教授從事科研工作30年的學術論文結集。原書2005年3月初版于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入作者前20年的學術論文18篇,增補本新收其近10年學術論文13篇,全書所收31篇學術論皆選自CSSCI來源期刊(其中11篇曾被學術期刊轉載),基本代表了徐正英教授從事先秦至六朝文學文獻學研究的學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10年來的文學評論文章,包括“作家印象記”、“文本解讀”、“文學現象分析”三部分,文章大多發(fā)表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報》等全國一線刊物。其中“作家印象記”,以感性記錄、描繪當代作家特別是本土作家,對一個地方作家的寫真,能生動保存當時的文學生態(tài),為后人研究提供線索;“文本解讀”則是對全國一線中
《文化的轉軌——“魯郭茅巴老曹”在中國(1949—1981)》講述的是20世紀中國革命大敘事中六位經典作家的小故事: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從1917到1949到“文革”結束,在巨大的歷史轉折中,他們經歷了怎樣的身世起伏心境曲折?他們的日常起居、讀書寫作是怎樣的?又是如何被卷入紛繁的社會事務?如果忘掉這些
《中國左翼文學的演進與嬗變(1927-1937)》講述了從1927年開始,中國左翼文藝界有了明確的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發(fā)難的強烈訴求。在抗爭外來壓迫、開展內部論爭和推進文藝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左翼文學得以不斷演進和嬗變。左翼文學與其他文學形態(tài)、文學思潮、文學現象、文學批評一起構建了一個*為復雜的文學生態(tài)圈,進而使得1927-1
“女性民俗”是女性在自己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反復出現、代代相習的生活文化事象。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民俗”對表現女性生命內核、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題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書借助于文藝民俗學學科平臺,將“女性民俗”有機地融入文學、文藝研究,使之成為闡釋文學、構建理論的獨特路徑。為了便于論述,本書選取具有“江
本書由《榖梁真?zhèn)慰肌贰稘h魏六朝專家文閱讀》《宋代文學》三種著作拼合而成。這三種書對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些重要時段,如漢魏六朝、宋代以及重要進行了分析與闡釋,對于了解中國古代文學有很大的幫助。本書由《榖梁真?zhèn)慰肌贰稘h魏六朝專家文閱讀》《宋代文學》三種著作拼合而成。這三種書對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些重要時段,如漢魏六朝、宋代以及
該書是列國漢學史書系之一。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郭沫若早期的文學活動(創(chuàng)作、理論)是*有西方文化元素的。他應該是一個能從不同文化背景上被解讀出豐富內涵的研究對象。而本書正是全面收集、整理(包括很大的翻譯量)英語世界里譯介郭沫若作品和郭沫若研究的文獻資料,并且做了十分清晰的梳理、歸納。本書可以補充和豐富郭沫若研究的學術史。
本書分析了《文選》成書研究中的非邏輯因素,并以大量內證證實它是依據前賢總集二次編選的再選本;是蕭統(tǒng)親選的總集,“十學士”編纂說難以成立;其廣泛流傳,既因其所選是通行常用文體,也因其皆為歷代傳誦之名作;即使是齊梁之作也是當時有定評的佳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