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理論與方法”“孟學研究”“東亞儒學研究”三大部分。*部分分別論述了思想史研究方法、社會科學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之間的關系、如何從東亞出發(fā)思考、東亞思想交流史中的“脈絡性轉(zhuǎn)換”現(xiàn)象及其方法論等問題。第二部分詳細論述了孟子在論證時所呈現(xiàn)的思維方式、孟子的義利思想及其在思想的定位、“孟子不尊周”之論爭背后之政治思想等
本書是作者有關儒家倫理與美德倫理的研究,也可以說是以追尋美德為中心的中國倫理研究。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關注公德與私德問題,是美德研究在一個特定領域的討論,通過梳理近代以來公德—私德的起伏變化,揭示出中國當代道德困境的根源和出路。下篇主要關注美德倫理,從孔子、孟子、戰(zhàn)國早期一直到馮友蘭、馮契,作者檢視了儒家倫理與美
本書包括“周易知識講座”和“易經(jīng)·六十四卦正讀”兩部分,涵蓋易與周易、易學的內(nèi)容、易學與數(shù)、易學的智慧等內(nèi)容,并對周易六十四卦進行了詳盡的解讀,作者用朱熹《周易本義》的編次方法,先做一些常識性介紹,再對卦爻一一梳理,明白曉暢,易于理解,是一本簡明精煉的周易讀物,是廣大周易愛好者的入門良選。
本書《四書白話英語新譯》試圖翻譯儒家經(jīng)典著作《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包括兩個大的步驟:一、使用白話文進行語內(nèi)翻譯,既貼近原文大旨,又貼近當代讀者閱讀習慣,主要幫助讀者接近原文意旨。二、運用現(xiàn)代英語進行語際翻譯,盡量保留異域特色,更多采用異化翻譯手段使英文讀者接近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此外,每篇每章除‘原文’、‘白話譯
在道支配氣生成人的過程中,道、氣賦予并蓄養(yǎng)人的善性。然而,多欲多為的政治刺激了人的好惡之情,導致了人性異化。因此,從個體角度來說,道家主張去情復性,從社會的角度說,主張推行無為政治以復性。“反者,道之動”是人性異化與復歸的形上根源。
本書系作者對莊子老子其人其事以及其著作的相關問題進行的系統(tǒng)研究。根據(jù)史實、文字特點等進行比較甄別,對一些常見觀點辨別真?zhèn),推斷《老子》《莊子》的成書年代,并對老莊著作中的宇宙觀、養(yǎng)生論,老莊的政治思想等問題進行探討。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軻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并整理而成的!睹献印吩谌寮业浼姓加泻苤匾牡匚,為“四書”之一。書中亦莊亦諧的文字,無不體現(xiàn)出孟子思想的敏銳和深邃。
本書是對阮刻《周易注疏》圈字進行匯校,所謂圈字,是指阮本正文文字旁往往有小圈標注,乃其刊刻時據(jù)李銳《周易注疏挍勘記》認定必誤無疑之處,為保持原貌,不在正文加以改動,遂畫圈標注,而于卷末所附盧宣旬摘錄《挍勘記》中以相應校記釋之,可以說萃集了李銳《挍勘記》中的?本A。
本書論述先秦諸子學術(shù),既詳細敘述了各家學術(shù)的要旨,深入探究了各派發(fā)展的源流,亦著重分析了諸派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對各學派的主要著作,也極力辨別真?zhèn)巍?/p>
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