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為作者在長沙開福寺國學班上的《論語》講稿,前后講了10多年,稿子也修改過很多次。本書匯集了前人對《論語》的注疏、集解,博采眾家之長,力求融會貫通。作者采取了逐字逐句的解讀方式,主張明義理與通訓詁并重,并擇其要點、循其脈絡、緊扣義理,做了重點解讀。全書引經據典、論述嚴密、考據與義理并舉,在對《論語》主要思想全面解讀的
2018年10月24日至26日,由華東師範大學、浙江省浦江縣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浦江縣社科聯(lián)、浦江縣文聯(lián)共同承辦的“首屆諸子學博士論壇——‘新子學’專題”在浦江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等全國40多所高校120餘名博士、青年學者
易圖學是易學一個專門分支,屬于冷門“絕學”。在一千多年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中,產生大量的易圖,廣泛分布在儒釋道各家思想中,形成數(shù)量龐大的易圖文獻。這些易圖文獻對當代的經學、史學、哲學、文學研究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本書主要選取唐宋元明時期易圖文獻中的珍本、善本,共計100種,題為《易圖文獻選輯·第一輯》,包括元鈔本《勿軒易學啟蒙
儒學導論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zhàn)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jié)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zhàn)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fā)展則縱橫百余年,參雜黃老、莊子后學形成復雜的體系。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并整理而成的!睹献印吩谌寮业浼姓加泻苤匾牡匚,為“四書”之一。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筮占之書,約成書于西周時期。起初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了便于占算時檢索吉兇的結果。春秋時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發(fā)揮哲學思想。
《大學·中庸》提出了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