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關注國內外漢語言文字學學術前沿的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精品成果,收錄了近期對漢語文字、詞匯、音訓進行研究的新論著,包括有價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原始性資料,或具有獨特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成果,旨在交流學術信息,展示學術精品,推動漢語言文字學的發(fā)展。
《勵耘學刊》收錄了國內外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漢語文學論著。全書收錄國內外學者對文學史、文化名家、文化現(xiàn)象和文學熱點問題的研究成果,以及對新出著作的介紹文章,旨在交流學術信息,展示學術精品,推動我國文學的發(fā)展。
本書選取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外省第二代女作家(蘇偉貞、朱天文、朱天心、平路、袁瓊瓊等)為研究對象。她們個人的文學成就有目共睹,作為一個文學群體的特征也已顯現(xiàn),對其做整體性的研究,將是一項有意義的嘗試。外省人和女性是其身份,兩者的雙重結合,讓外省第二代女作家在身份認同的問題上呈現(xiàn)出獨特性和復雜性。
在接近一甲子的時間里,海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從草萊初辟到自成一格,邊緣位置雖未曾改變,但學科面貌卻逐漸得以廓清。它沉思、辯論種種可能與不可能的“相遇”,穿梭在各類不同的議題和方法之中,為“中國”“現(xiàn)代”和“文學”投下巨大變數(shù),同時也泄出無可遮藏的細節(jié)。漢學、中國學乃至西方人類學所開啟的研究范式,既為其所宗也為其所破;理
《當代文學新空間》是文學批評家賀紹俊近年來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文章的結集。賀紹俊強調批評的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他認為文學批評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以最敏銳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文學實踐活動中新的要素,并對這些新要素進行理論總結,從而為拓展文學的新空間提供理論支持。在這一本論文集里,賀紹俊通過對一些文學作品的文本解讀,闡釋了他的一些文學上的
周立波是一位創(chuàng)作豐沃、影響深遠的作家,中國的文學批評卻在很長的一個歷史階段內未對其給出應有的歷史評價。在激情蓬勃的年代,周立波的作品因為“不夠理想”和“不夠純粹”而受到打壓,而在“新時期”,其作品又因“告別革命”的時代風潮而備受冷遇。周立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塑造成了一個猶豫徘徊的踟躕者或是激情涌動的盲從者,他長時間被批
本書以專題的形式(共16個專題)對解放區(qū)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作者力圖將解放區(qū)文學置于具體的歷史語境中予以研究和探索。本書認為,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宣告了文學舊時代的終結和一個文學新時代的來臨。在這個文學新時代中,舊有的文學觀念和審美原則遭到了顛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學隨之產生。文學藝
《新世紀文學論稿——作家與作品》是著名文學評論家孟繁華對新世紀重要作家作品評論的選集。其中既有對當代文學著名學者和批評家學術著作和成就的評論,也有對不同代際作家作品的評論。多年來,作者一直密切關注和追蹤當下文學的發(fā)展,并通過批評文章積極參與構建新世紀的文學版圖。這些文章雖然是具體的作家作品評論,但我們同時可以看到作者對
所謂透視,其實首先包含了著者的立足點、視角或“期待意圖”等。其次,也是由中國當代文學的復雜性所決定的。因此本書以多重文化視角,以文化研究、美學探查、精神分析、敘事細讀等方式,對當代工業(yè)文學創(chuàng)作、城市文學創(chuàng)作、七十年代文學的民間形態(tài)、當代作家創(chuàng)作經驗的復雜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學理性。本書邏輯嚴謹,文字樸
本文根據劉醒龍作品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十七歲出門遠行”情結和對存在之謎的執(zhí)著索解表征,以解謎的方式探析劉醒龍的文學創(chuàng)作,力圖突破劉醒龍研究普遍采用的文化社會學視角,知人論世地將其創(chuàng)作與其生活經歷和社會發(fā)展聯(lián)結起來,還原其心靈發(fā)展史,理清其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脈絡與嬗變過程,以解析其意欲建構的精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