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人文學者劉強先生繼《有刺的書囊》之后,出版的第二部個人文集,精選了近些年作者在經(jīng)史講論、文學探討、人文教育、讀書治學諸方面的文章二十余篇。無論是對學術問題的研究,還是對社會問題的分判,乃至一書一人的推敲,作者都本著"修辭立其誠"的一慣立場,表現(xiàn)出對古典人文的由衷向往,以及對當下諸多現(xiàn)實問題的憂思與擔當。
《國際中國文學研究叢刊》是學術研究性集刊,主要內(nèi)容是對中國文學(以古典文學為中心)的跨文化、跨學科研究。本集設置漢文寫本整理與研究、寫本時代的文學、中外文學學術交流史研究等欄目,共收研究性論文20篇。
《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全書凡12卷,550萬字,以編年形式著錄1949-2009年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各類文獻資料,包含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海外的批評史料,包括出版和發(fā)表的著作、論文,會議、活動的信息,相關政策文件、領導人或領導機構的重要指示與報告,報刊、出版物中的相關資料等,以及與文學批評密切關聯(lián)的各種文學史
詩文評論著作,劉熙載撰,六卷,據(jù)清光緒三年嶺南刊本影印,《藝概》是劉熙載晚年選定的歷年討論文藝的文章匯集。分《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經(jīng)義概》六卷,論述文、詩、賦、詞、書法及八股文等的體制流變、性質(zhì)特征、表現(xiàn)技巧和評論重要作家作品等。其《自敘》云:“余平昔言藝,好言其概”,“舉此以概乎彼,舉少以概乎多
先秦文學的文化精神
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十年學術研究菁華,具有鮮明的原創(chuàng)風格與學術前沿性。無論重釋經(jīng)典、解析革命,還是通過女性問題探究中國思想文化的現(xiàn)代變遷,均體現(xiàn)出敏銳而獨到的見解。作者既重視史料,也擅長文本分析,在跨學科視野中,貫通了文學研究之內(nèi)部與外部,使審美與政治、文學與道德、私人生活與宏大歷史敘述相互交織、彼此印證,語言深入淺出,富
本書從文學的視角,描述了1937年南京淪陷后遭受南京大屠殺浩劫的人與社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段殘酷歷史中的家國記憶。南京大屠殺浩劫過去已80余年,親歷者也相繼離世,但那段歷史不容忘卻,本書正是出于這一出發(fā)點,對于銘記歷史、維護和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學文本解讀學/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