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個人的視角觀察物體的形態(tài)與作用,追溯物件的發(fā)明與應用歷史,回憶自己與物的交集及對其的認識,從而達到對物體與生活的領悟,也更好地認識自身,實現中國古訓“民胞物與”的境界。全書分為四輯:第一輯寫日常物件,第二輯寫自然資源方面的物,第三輯寫植物,第四輯寫動物。
生如拉鏈
本書內容包括:姑蘇白發(fā)三千丈:靈巖山中的吳宮古剎、萬笏朝天五色楓:范仲淹庇護的天平山、問道寒山路始通:趙宦光開發(fā)的寒山嶺、殘山剩嶺話三山:金山、焦山、高景山、東西分標山兩重:花山在左,天池在右等。
本書分四輯:童年趣事篇,回憶過往,感悟當下,啟迪人生
本書為文藝評論性散文集。主要分為了四個章輯,分別為”幽人空山””泠然希音”“飛花入戶””著手成春”。書中主要收錄了對經典文本的解讀,有對文學現象的闡述,有對作家作品的體悟,還有給他人作品撰寫的序信,對寫作訓練的觀察。作者通過文字來描繪自己內心的高樓以及遠方,同時以文學的、哲學的、審美的眼光看待他人的作品,用儲存的文學素
本書共分上下兩輯。上輯主要內容為一線城市背景下,一名寫作者通過對個體生活的呈現,來表達一個群體與城市之間或緊張或疏離的關系
本書輯錄了作者全部關于美食的文章,共分為三輯。第一輯“最是難忘家鄉(xiāng)味”,收錄了作者談論北平地道美食的文章,寄寓了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第二輯“舌尖遍嘗四海鮮”,描繪作者出游各地時品嘗的美味,既寫美食,又發(fā)掘美食背后的地域色彩。第三輯“飲饌之道貫中西”,作者引經據典,跨越中西,從一位文人的角度解讀關于“吃”的各種問題。
本書以生活在北京的士人群體為主體,記錄了他們從清光緒年間到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這一歷史時期的生活記憶。全書共分為十六個部分,分別從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jié)令、仕途等方面,全面記錄了清末民初士人階層的生活,展現了當時北京地區(qū)的經濟、文化、民情、風俗等。
《語言小品文》,收入李宇明40多年來所撰寫的與語言、語言生活、語言政策相關的短文130篇,以桂子山拾萃(1985年-2000年)行走在大木倉胡同(2000年-2012年)五道口暢想(2012年-2023年)為序編排。通過130篇小品文,不僅可以看到中國語言生活40來年的發(fā)展變化,而且也可以看到國家語言政策的發(fā)展及一些重
本書是一部紀實散文集。作者以古絲綢之路中亞段為脈絡,以國別和城市為順序,經6個國家、18座城市、16處世界文化遺產,通過引用翔實的歷史資料,以散文的筆法、圖文并茂的方式,對這些城市的名勝古跡、文化習俗、重大歷史事件及與中國的交往過程,以及對建筑、音樂、美食、節(jié)慶、風俗等,進行立體全方位描繪,從“鑿空西域”到“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