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tǒng)收錄黃文弼先生1928—1930年間在吐魯番盆地和環(huán)塔里木盆地發(fā)掘、收集的中古文書。分上、下兩編,刊布所有文書的彩色圖版、紅外線圖版和釋文,并結合學界最新研究成果,予以深入的整理研究。
本書共四篇,內容包括:經學著作、歷史典籍、諸子作品、詩詞小說。
本書提出國學的集體人格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以融合儒、釋、道精神的諸子百家經典為基礎,從經、史、子、集的國學經典中汲取智慧,梳理出“堂正人格”知識框架,分為“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我有三寶無不為”“天下之達德智仁勇”“內圣外王達至善”“正氣自然大丈夫”“橫渠四局萬代志”“陽明四句致良知”“半個圣人兩個
本書分經、史、子、集四個版塊,收錄了說漏刻、漫談朱筠的交游網絡、簡論明清通俗文學中濟公形象的經典化、論蘇軾詞文本的訛傳及其原因等文章。
本書是一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學論文集,輯錄善本佚文,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見前人之所未見,推陳出新,包羅宏富,見解深刻,詳贍而精,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文獻學、語言學、考據(jù)學、歷史學之研究,體現(xiàn)了海內外傳統(tǒng)四部之學的優(yōu)秀成果,拓展了相關領域課題研究,是一本推進了學術前沿研究進展的學術圖書。本書選收當年學術名家與學術新秀精心撰寫的最新經
國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是每個擁有華夏基因的人立身處世的底氣?鬃釉啤熬觿毡,本立而道生”,唯如此方能“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毫無疑問是成功之人。所以,我國自古就重視作為傳統(tǒng)文化載體的童蒙教育,引導兒童通過“諷誦經典”汲取營養(yǎng),養(yǎng)其正心,育其德行。孩子雖小,但生機無限;看似懵
清代以前,巴蜀學人匯編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將不同作者詩文總集加以匯編。如五代后蜀趙崇祚編輯的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詞集《花間集》,明楊慎纂輯《全蜀藝文志》,明杜應芳、胡承詔續(xù)纂《補續(xù)全蜀藝文志》,張沆輯《國朝蜀詩略》、孫桐生輯《國朝全蜀詩鈔》等。到了清代,著名學者綿州李調元及其后繼者將清乾隆及其以前兩百余種巴蜀學人著述編入《函海
《巴蜀珍本叢書集成》將清代以來巴蜀學人所編叢書以及宋以來巴蜀學人個人著作集加以整理和出版,為學術界進行相關研究提供重要文獻資料。第十三輯收入《蔓園叢書》《怡蘭堂叢書》《止園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學大家曹伯韓為國人所寫的一本國學入門書,本書章先概述了一下國學以及國學的研究方法,接下來用十二章分別講述了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字、古物、書籍、經學、史地、諸子、佛學、理學、詩詞曲賦、散文駢文、戲曲小說、科學藝術等學術的演變,并評述了各學術派別及其代表性人物。全書文字通俗流暢,條理清晰,處處皆是知識點,是
本書是民國時期惟一整套而純粹的國學學術著作。無錫國專在辦學過程中,曾將教授的講義陸續(xù)出版,“專供本校學生參考之用,校外概不發(fā)售”。自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七年抗戰(zhàn)南遷,共計出版十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