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長期經營青海道的吐谷渾古國作為切入點,重點展示青海道上的絲路國際化商貿,展現(xiàn)青海道在絲路上溝通東西方的重要價值,以及青海各族民族多元融合,旨在從國際、國家、地區(qū)三個層面揭示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歷史意義,向讀者介紹“青海道”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青海地區(qū)的歷史文明。
1911年,美國地質學家羅林·錢伯林(RollinT.Chamberlin)在《國家地理》雜志上刊發(fā)的都江堰小鎮(zhèn)上戲臺與相機相遇照片,讓歷史上西方與東方在鏡頭里互視。本書以此為切入點,整體回溯了《國家地理》雜志一百多年來有關中國的報道,聚焦不同歷史階段的人文故事與地理景觀,為跨越百年的無聲文字與影像賦予多重審讀視角。全
《新疆賦》為清代嘉道之際著名地學家徐松(1781-1848)所撰,至光緒八九年間(1882-1883)由四川刻書家王秉恩(1845-1928)以室號“元尚居”名義,將其與和寧(1741-1821)《西藏賦》、英和(1771-1840)《卜魁城賦》一起,合斠匯刊為《西藏等三邊賦》一書,從而成為公認的清代邊疆輿地賦代表作。
本書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其中有不少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和寓言故事。本書旨在讓所有年齡段的人群都能輕松了解《山海經》的精華,收錄了《山海經》所有原文,并一一對照譯文,作者千兩繪制出232張《山海經》中奇奇怪怪的山精海怪形象。
本書是一部《山海經》畫集。畫師搜羅了《山海經》中100種有代表性的神仙與靈獸,根據(jù)原文描述,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以現(xiàn)代的繪畫技法,以唯美大氣的手繪形式對神仙與靈獸進行活靈活現(xiàn)的展現(xiàn)。文字作者則根據(jù)自己對《山海經》多年的研究,并參考了著名神話學家袁珂的《山海經校注》,輔以注釋和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進行闡釋。二者相結合,使神仙與
本書內容除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諸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等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全書分《山經》和《海經》兩部分,書中所描述的山、水、國、民族、動植物、礦物、藥物等,大多都帶有濃重的傳奇色彩,也有一部分是后世常見的。書中記載的古代神話為后世的文學提供了大量可資借鑒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寫作方法,可稱為“中國文學的寶礦”。本
本書將以全面的視角、簡潔的語言概述中美洲人民完整的歷史面貌,從早期的奧爾梅克文化到后古典時期的歷史變遷,再到西班牙的征服者埃爾南·科爾特斯的到來所帶來的劇變。然后從宏觀的歷史走向具體的歷史,家庭教育、衣食住行、樂舞游戲、文書歷算、神靈宗教等等,深入古墨西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揭開中美洲燦爛而血腥的文明內在。最后本書將沿
本書以通俗語言講述漢時西域四百年的普及歷史讀物。張騫出使歸來鋪在武帝案頭的羊皮地圖上,赫然勾繪了一片未知的領域和未知的國度,西域古國喀什進入人們的視線。武帝的目光穿過長安的城墻越向了大漠戈壁的邊緣,這片土地終將掛上“漢”字的戰(zhàn)旗,西域四百年的歷史將從這里開始。本書系以漢帝國與西域古國的故事切入,以歷史事實為基本框架,語
本書基于考古材料進行觀察與分析,同時結合文獻材料和其他方法加以比較研究,提出并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對“高原絲綢之路”這個命題展開系統(tǒng)、深入的科學研究。書中各章節(jié)內容均以近年來青藏高原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為基礎,廣泛結合漢藏文獻以及歷史學、民族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研究進行論述探討,論證了“高原絲綢之路”的概念、主干線以及交通路網等內容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遍L江從雪山走來,沖出高山深谷,在中國的版圖上畫了一個大大的V字,然后一路向東,奔騰萬里,傾瀉入海,造就了壯美秀麗的自然地理景觀,也書寫了璀璨輝煌的歷史文化篇章。本書采用藝術與百科融合的方式向讀者展示長江流域文明發(fā)展的脈絡和特色。圖書正面是長卷式全景大圖,背面則是知識點,以空間為線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