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叢書積極響應十三五規(guī)劃中“振興傳統(tǒng)工藝”的要求;旨在促進保護、傳承和弘揚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工藝在內的民族文化;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尤其是促進中西亞經(jīng)濟走廊沿線國家間的民心相通。 總主編:華覺明(中科院研究員)總副主編:馮立昇(清華大學教授) 各冊主編:李勁松(博士、中國科學院)、董杰(博士、內蒙古師范大學)、蘇格拉
書稿是對吐魯番唐代官府漢文文書的整體研究和分類,分為十四章,從吐魯番出土的唐代官府文書整體著眼,根據(jù)唐代地方官署設置的實際情況,將吐魯番官府文書分類排比,分析論列,既反映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官府漢文文書的整體概況,又揭示了不同類型官府文書的具體面貌。該書的出版不僅有助于西域邊疆歷史的研究,而且對進一步認識和研究唐代地方行
淮安運南村
2019年9月28日,第二屆敦煌樂舞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開幕,28日、29日兩日,來自世界各地的數(shù)十位相關領域研究學者,共聚古絲綢之路起點西安,除了探討敦煌樂舞的古今發(fā)展外,還為古城市民帶來兩臺以一帶一路樂舞精粹為主題的藝術表演。本次活動由西安音樂學院主辦。研討會上,海內外專家學者從敦煌音樂的樂器、樂律、古譜、古代樂舞
本書稿借助藝術史、考古學、宗教史與地方社會區(qū)域史等不同視角,將層累造成的南山漸次剝離,以期在動態(tài)的歷史文化變遷中,綜合考察其產(chǎn)生、接受與轉變的過程。為宋代南方地區(qū)造像和美術史提供重要研究視角。以往研究對象集中于魏晉時期造像碑,區(qū)域以北方和關中地區(qū)為主。宋代之后,由于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地方社會的興起、造像活動以家庭式展開,
本書對青銅器中具有食器功能的器物鼎、鬲、甗、簋、盨、瑚、敦、豆、盂、盆、匕(俎)的自載器名、修飾語與著錄定名進行整理與研究。首先,對自名中的器名部分,探討其中疑難字詞,涉及如何破讀、名與實否相符、與傳世文獻的對應關系等;其次,對自名中的修飾語部分,將其分類(一般性、功能性、特征性)討論字詞含義及其背后反映銅器的屬性、具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成果。全書通過對青海傳統(tǒng)壁畫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與圖像學的闡釋,選擇具有典型的現(xiàn)實性和時代性的青海傳統(tǒng)壁畫案例,對其壁畫畫面主題、視角、布局、造型以及技法表現(xiàn)等進行綜合探討,旨在分析當時的時代特征,了解社會的審美特色、民間信仰和思想內涵;進一步剖析在多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青海傳統(tǒng)壁畫的多元鼎
本書共十三章,內容涵蓋亞長墓玉石器的稱名,玉石器的材質、型式、分組與歸屬、組合與功用、等列、年代,墓主人的族屬與職業(yè)、職官,周邊墓葬與亞長墓的關系等方面,亦涉及遺玉、改玉、假玉、銅器玉器隨葬雙軌制等玉文化的傳承與交流等內容,可以說對亞長墓出土玉石器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分析與研究。亞長墓玉石器研究在出土玉器研究及商代歷史文化
本書是一部關于麥積山石窟的圖錄,展示了麥積山石窟藝術,包括上篇“河西靈岳麥積奇觀”(石窟)和下篇“瑞應遺珍碑中往事”(碑刻),從壁畫、雕塑、碑刻等方面,以宏觀的視角對麥積山石窟做了全景式梳理,介紹了包括43窟、44窟、133窟、135窟等麥積山石窟中最值得觀賞的22個石窟和9個造像碑。書稿還配有相關視頻,用通俗易懂、富
本書完整呈現(xiàn)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四季25件國寶的故事內容,以流暢生動的語言講述國寶背后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和曲折經(jīng)歷,在引人入勝、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尋找中華魂魄,引領讀者領略中華國寶不朽的價值與魅力。此外,圖書增加了大量有關文物的制作工藝、相關中國文化、中外文化對比的輔文,使本書更具人文性、知識性和藝術性,使歷史文物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