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商周時期“作”樂器與樂詩的三重含義;清華簡《四告》穆王部分試說;清華簡《筮法》札記四則;清華簡《心是謂中》中的心說、知論輿身命觀;清華簡《邦家處位》“度政”內涵及歷史背景探論等。
《楚藝術全集》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獲得2018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队衿骶怼啡珪5萬字,精選圖片300余幅,在宏觀簡要地概括論述楚域玉器藝術風格的一些主要特征及其形成、發(fā)展、演化過程的同時,立足于藝術史,解讀具有代表性的楚玉器藝術作品,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和史料價值。
《楚藝術全集》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獲得2018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漆器卷》全書5萬字,精選圖片400余幅,宏觀簡要地概括論述楚漆器藝術風格的一些主要特征及其形成、發(fā)展和演化過程,同時,立足于藝術史,具體而細致地討論有代表性的漆器藝術作品,為楚漆器藝術研究提供了較全面的視野和參考素材。
《楚藝術全集》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獲得2018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肚嚆~器卷》全書4萬字,精選圖片300余幅,青銅藝術是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青銅藝術脫胎于商周青銅藝術,但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充分吸收了長江流域各族傳統(tǒng)青銅文化的因子,加上充足的礦產資源,使得楚國青銅器具有數(shù)量多、種類繁、品質高的特點。
《楚藝術全集》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獲得2018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独L畫與紋飾卷》全書6萬字,精選圖片200余幅,簡要而概括地論述了楚域各類器物上的繪畫風格,以及這類繪畫風格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發(fā)展、演化過程,具有豐富而專業(yè)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參考價值。
本書是一部針對武威地域考古研究的論文集。全書以歷史分期為脈絡,串聯(lián)起不同學者在不同視角下對該地區(qū)文物、遺址、遺跡的探索與研究。書中既有對個案遺址的詳細介紹、對重要文物的深入考證,還有對同類遺址性質及其歷史價值的辨析和論述,如對武威磨咀子漢墓和雷臺墓發(fā)掘的補充考證、對新出唐代墓志和造像的探析、對西夏墓彩繪木板畫的考論等。
本書內容講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綿延千年,始終保持獨特的文化核心從未改變。這一文明的延續(xù)性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對身后世界的想象與地下住所的營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墓葬是中國考古學研究中極其重要又受到學者廣泛關注的物質載體,是反映中國古代社會面貌的有力證據(jù)。埋藏的有意性也促使其能夠較好地呈現(xiàn)出時人的靈魂觀念與宗教思想,并在特
本書是一部解讀青銅器紋樣的普及圖書。青銅器是先秦中國重要的禮器。青銅器上的典型紋飾包括獸面、龍、鳳鳥等,這些紋飾在青銅器開始使用的幾千年前就已經出現(xiàn)了,而在青銅器消失后的歲月里它們也繼續(xù)存在,青銅器是它們發(fā)展過程中一個階段的載體,而它們則經久不衰,茁壯地根植于中國人審美和精神世界中。本書收錄國內各大博物館重要青銅器60
本書是“浙江文叢”之一種。內收吳云金石學著作刻本、稿本多種。有《兩罌軒題跋》《兩罌軒彝器圖釋》《二百蘭亭齋收藏金石記》《虢季子白盤釋文》《盤亭小錄》《漢建安弩機》《漢東海廟碑殘字》《惠山聽松石床題字》《二百蘭亭齋鑒藏書畫錄》等。吳云為清代最著名的金石學家,其所藏多稀見未傳之本。此次匯編影印數(shù)種,皆學界未見之本,翹首以盼
本書結合滇越國的文物專題展,進行史料、文論及文物的全面收集整理。滇國是秦漢時期“西南夷”地區(qū)僅次于夜郎的地方政權。“滇”和“南越”是其中兩個代表政權。滇國與南越國,地域相鄰,年代相近,在發(fā)展的歷程中存在互動與交流。本次展覽遴選來自云南、廣東兩地考古出土的289件(套)精品文物,力圖為觀眾重構2000多年前的滇、南越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