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主要涉及人生意義、社會理想、自我與社會、情與愛、人與自然、人與科技、美的發(fā)現(xiàn)、財富等板塊的教學,讓學生在細讀相關的文學經(jīng)典文本的基礎上,認識現(xiàn)代生活,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培養(yǎng)正確的“三觀”,進一步理解自我與社會,自我與國家,自我與世界的關系,使其生活情趣、審美價值、人生素養(yǎng)等均得到應有的訓練與提高。
本書合刊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和《漫說文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兩冊“有趣的小書”,是錢理群、黃子平、陳平原三位學者1985年到1990年切磋學問、品談文章的記錄。“三人談”提出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命題,關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不可分割的整體性,打通了近、現(xiàn)、當代文
改革文學研究-((1979—1985))
本書代表著江蘇當代文學研究力量對江蘇年度文學的階段性評價,體現(xiàn)專業(yè)性與學術性。在對各類文體創(chuàng)作以及年度文學作品出版情況進行總結時,從文學研究的專業(yè)出發(fā),從文學批評與文學史研究的視角去總結、概括和發(fā)現(xiàn)。提出真問題,產(chǎn)生真思想,努力使結論具有代表性、權威性,是江蘇文學研究的基礎工程。
本書以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明清小說中的各類狐貍故事或狐貍意象為切入點,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各類狐貍形象,及其嬗變原因,以及狐貍形象的塑造與中華帝國晚期社會、文化,尤其是與宗族、家庭、女性地位、士子心態(tài)等的關系。兼具學術專業(yè)性與大眾可讀性。
作為被中國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視為深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奇人物,木心在學術界卻并未得到充分關注。本著作詳細探討了“紹興的希臘人”木心在精神人格中的傳統(tǒng)基因、烏鎮(zhèn)元素,深入剖析了木心的文藝觀念及其生成,展現(xiàn)了木心在文學領域的成就,并對其代表作進行了鑒賞。
《福建文藝評論(2019年第1輯)》為綜合性文藝評論集,約300千字。評論集分為閩派文論、探索與批評、第三屆“啄木鳥杯”獲獎作品小輯、藝術視野、新文藝群體研究五部分。1.閩派文論:關于閩派文學和藝術的綜合性文論;2.探索與批評:對福建(含閩籍)重要作家及文學作品的綜合性評論;3.第三輯“啄木鳥杯”獲獎作品小輯:第三屆“
本書在尊重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的基礎上,對生僻字詞進行了注音和解釋,譯文通暢詳細,讀者可輕松閱讀。
《新文學評論(2019.3)》為新文學學會主辦的文學評論集刊,設有多個專題,本期“作家語錄”收錄葉煒《小說是我生命的痕跡》,“新文學勢力”主要介紹葉煒及其“鄉(xiāng)土中國三部曲”,“詩人檔案”推介了詩人邰筐,“新文學史家訪談”對象為劉勇,此外本期還包含“陳映真研究專輯”、“批評前沿”等內(nèi)容!缎挛膶W評論(2019.3)》邀請
本書第一次對創(chuàng)刊于山東的200余種文學期刊作出系統(tǒng)、科學的調(diào)查與評估,并在《代序:山東現(xiàn)代文學期刊概述》中,對于山東地區(qū)現(xiàn)代文學期刊的獨特性,以“分布地域的獨特性”、“辦刊主體的豐富性”、“價值取向的多極性”為切入點,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與理論概括。在本書的主體部分,第一次對于山東現(xiàn)代文學期刊的主要領軍人物王統(tǒng)照、田仲濟等的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