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日記》記錄了北京昆曲研習社從創(chuàng)辦以來的日常活動,記錄了自1956年以來諸多社會文化名流對昆曲傳承的支持,包括文化部、文化局以及各劇院團對昆曲事業(yè)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記錄了海內外曲友對于昆曲事業(yè)的執(zhí)著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對于研究以及熱愛、支持昆曲的各方人士來說,本書都是不可多得的必藏之書。 曲友同期,伶人往事,文人雅
本書通過著名昆曲藝術家柯軍先生與戲迷少年陸誠的對談,講述了《夜奔》《沉江》《對刀布戰(zhàn)》《別母亂箭》《酒樓》《望鄉(xiāng)》《告雁》《指路闖界》《胡判》《云陽法場》《生寤》11折昆劇的臺前幕后故事,包括劇情鑒賞、表演闡述、師輩傳承等,配以每一折的服裝照及別具特色的昆曲畫和柯軍書寫的曲牌。本書的裝幀形態(tài)別致,超薄藝術紙印刷,較好地
《表演的技術》一書是契訶夫畢生表演實踐和教學的結晶。契訶夫表演訓練法,強調以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代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情緒記憶,借助外部表達通往演員的潛意識,以獲得身心合一的演技。本書原稿于1942年以英文寫成,至今已被譯為俄、德、法、西、日等十幾種語言,但主要是以簡寫本《致演員》的形式流傳。此次中譯本是契訶夫表演訓練法的完
中國是戲劇大國,精彩紛呈的各類戲劇分布在我國各地!吨袊鴳騽∥幕芯俊窂闹袊鴳騽〉钠鹪磁c發(fā)展入手,詳細地闡述了中國戲劇的產生及其演進發(fā)展過程,具體介紹了各類、各地方戲劇劇種的代表劇目、藝術特色及發(fā)展歷史。從而對博大精深、精彩紛呈的中國戲劇做合理的梳理與分析,把握其發(fā)展脈絡,研究其文化內涵。深入淺出的對中國戲劇文化的發(fā)展
本書是2008年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觀念、視野、方法和中國戲劇史研究(批準號:08AZW002)的*終成果,于2013年結項。緒論部分獲得廣東省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兩年來作者又對結項成果進行了修訂。內容介紹及特色本書稿共5編24章,50萬字。內容包括:與場上密切結合的戲劇文學史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話劇也成為中國話劇史上至今無法超越的*繁榮時期。由胡傳敏、張凌南編著的《中國抗戰(zhàn)話劇圖史(1931-1945)(精)》試圖以另一個視角,用老照片的形式,梳理和再現(xiàn)抗戰(zhàn)時期波瀾壯闊的中國話劇抗敵運動,以及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話劇人在民族危亡中所作的貢獻。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上海的左翼戲劇
本書在搜集和閱讀*手資料的基礎上,對18721919年間刊載于報刊上的戲劇理論批評首次進行完整、系統(tǒng)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從整體上考察近代報刊戲劇理論批評的發(fā)生過程、刊載數(shù)量和基本的發(fā)展脈絡,并對資料進行梳理和歸類,進一步分析近代報刊戲劇理論批評在形式、內容和作者等方面的特點。近代的報刊戲劇理論批評不僅是戲劇理論批評發(fā)展史
文化隨筆。本書是韋力對歷代著名曲家及小說家的梳理及遺跡尋訪,屬于"傳統(tǒng)文化遺跡尋蹤"書系中一部。此書系以歷史上為中華文明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為線索,尋覓探訪他們留存于今的遺跡。這一寫作既是對文明的保存,尤其是重新發(fā)掘那些為人所忽視部分,也是對現(xiàn)代中國的留影。藉由這些人物描畫出作者個人對古典中國的整體認識,立體地呈現(xiàn)何為"
本書收錄孫崇濤先生從事戲曲專業(yè)研究30余年發(fā)表的有關中國古代戲曲歷史、文獻、作品與論著的研究論文。全書分為5編,第一編8篇,為南戲史論研究;第二編5篇,為戲曲文獻學與文獻考釋;第三編4篇,為戲曲優(yōu)伶史研究;第四編4篇,為戲曲作品與論著評析;第五編短文5篇,為其研治戲曲史學的體會與斷想。該書完整展現(xiàn)了孫崇濤先生對于中國戲
“海內外中國戲曲史家自選集”叢書旨在全面匯聚和展示新時期海內外中國戲曲史研究成果,由在該領域有卓越成就和廣泛影響的中國戲曲史家遴選自己最具代表性、水平最高的學術論文,結集出版。本書是我國著名學者周育德教授的自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