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洛陽唐代墓志120方、高清拓片150件,按照志主葬年排序,每方墓志均配以包含葬年、書體、規(guī)格、撰文、書丹、鐫刻等信息的文字說明,每方拓片介紹了志主生卒、歷官資料,還介紹了拓片書法藝術特征。書中拓片全面展示了唐代洛陽書法藝術的社會整體水平和生存狀態(tài),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盡收眼底,許多墓志填補了唐代書法資料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規(guī)劃與保護研究
文物是記載人類歷史進程的物質文化遺存,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我們民族的歷史,研究文物會給予我們深刻的歷史啟迪,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該書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文物管理工文物保護單位等5個篇章,對宜川縣的2萬余件各類文物都進行了收錄,既是對全縣文物的大匯總,也是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承繼發(fā)展。研究文物會給予我們深刻的歷史啟
運城,古稱河東,與黃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運城境內,黃河由北向南流經(jīng)河津、萬榮、臨猗、永濟等縣市,來到芮城風陵渡,穿過中條華岳折身向東流去。再過平陸、夏縣,最終在垣曲縣的碾盤溝出境,穿越了運城8個縣市345公里。從“觸龍門”到“出平湖”,這里蘊藏著中華民族最強“文明基因”。在運城的黃河之濱,各個時期的文明遺址星羅棋布
本書共收錄了作者所收藏的從清嘉慶年間到民國時期的一百多只粉彩和青花粥罐,并其粥罐裝飾圖案特點分為人物、山水、花鳥和青花四大類。每個大類的粥罐器物均以年代排序,每件器物都以高清圖片進行展示,附有完整的信息著錄。同時,作者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對粥罐的裝飾圖案進行鑒賞分析,并以詳盡的文字內容闡述了其所蘊含的美學意趣和所承載的深厚
本書分為巖畫、金屬器、陶瓷器等、石刻、木刻雕飾五個部分,真實記錄了逐漸消失的金石文化遺存,展現(xiàn)了六盤水地區(qū)的金石成就。
2019年6月,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在開展永樂宮搬遷資料整理工作時,發(fā)現(xiàn)近百件與永樂宮歷史有關的古籍文書。2020年,南京博物院受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委托,對其中6件(套)紙質一級文物進行保護與修復。2021年5月,項目組完成了全部保護修復任務,本書即為該項目的文物修復報告。全書共分13章,內容包括6件(套)文物
本書全面而翔實地總結了文物保護學的基礎內容,包括與文物相關的基本概念,文物的分類,文物的價值,文物的材質與制作工藝,文物的病害類型與成因,文物保護和修復理念、原則的發(fā)展歷程,文物保護的基本方法,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職業(yè)操守等。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是理解文物保護學的基礎,也是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敲門磚”。筆者旨在為文物保護相關
中和窯為燒造清白色瓷器的古代窯址,位于廣西藤縣藤州鎮(zhèn)中和村,始建于宋代。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者以歷史文化的視野,通過豐富的中和窯瓷器標本圖片,以及帶有人文色彩的講述,對中和窯的發(fā)軔、沿革、品類器用、燒造裝飾工藝、文化特征、文化價值、產(chǎn)品流布等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拓寬了廣西陶瓷發(fā)展史,為研究我國古代外銷
畫冊,“報父母恩重經(jīng)變”絹畫原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后經(jīng)捐贈入藏甘肅省博物館。絹畫高182厘米,寬127厘米,是敦煌藝術作品中唯一有明確紀年的佛說父母恩重經(jīng)變相,保存也最為完好,故而極為珍貴,是國寶級文物。本書以全面與局部展示相結合的手法,力求盡可能全面地展示“報父母恩重經(jīng)變”絹畫的全貌。對絹畫各部分如說法圖、經(jīng)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