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獨特的組成部分。其內容主要由十三個章節(jié)構成,第一章為緒論:近代翻譯的發(fā)展脈絡;第二章是以救國圖強為核心的動機和目的闡述,以信、達、雅為主軸的標準和技術探討;第三章是“在觀念上,不在方法上”“對于民七的新詩運動”“給予很大的影響”;第四章是一度“翻譯多于創(chuàng)作”“而中國的創(chuàng)
《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獨特的組成部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開放性和現(xiàn)代性,以翻譯為其重要標志,又以翻譯為其由外而內的啟發(fā)性動力。翻譯借助異域文化的外因,又使其內滲而轉化為自身文化的內因。同時,翻譯文學又提供了一種新的觀世眼光和審美方式,催化著中國文學從傳統(tǒng)的情態(tài)中脫胎而出,走向世界化和現(xiàn)代化,
《南社大辭典》是一部全面、客觀、深入反映南社整體面貌的中型工具書。南社是清末民初文學團體。由同盟會會員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發(fā)起。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蘇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舊”之意。早期社員多同盟會成員,曾參加辛亥革命和反袁復辟的斗爭;由于社員激增至千余人,流品漸雜,糾紛時起,至1923年解散。以后又有新南社
本書遵循編年體例,時間跨度自1902年三江師范學堂創(chuàng)立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止,全面記錄了學衡派及其成員的活動軌跡。作者利用檔案、報刊、日記、書信等一手材料,以學衡派為核心,詳細探討了諸如新式學堂的建立、國語推廣、胡適與梅光迪文學改革觀點的交鋒、院士評選、學衡派的期刊陣地建設,以及相關大學文脈的承繼等學術思
本書取曾在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工作的吳宓先生創(chuàng)辦的《學衡》之意,論究學術,涉及文學、文化、語言、電影等研究。主要研究現(xiàn)代文學思潮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思想史中文學制度的社會思潮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作家個人生活、歷史事實、文學傳統(tǒng)與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創(chuàng)新質檢的關系研究,文學的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之間的關系,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以文學史對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從東北抗聯(lián)文學綜論、作家作品研究和經典文本解讀三個方面梳理了歷時90年的東北抗聯(lián)文學創(chuàng)作概況和不同階段的創(chuàng)作特征;總結了東北抗聯(lián)紀實文學的創(chuàng)作特點是以“真實性”為精神內核呈現(xiàn)出近歷史真實的整體趨向,對于被忽視的東北抗聯(lián)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也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揭示出其重要價值;最后,書稿對《音樂會》《密林火
明代是中國古代文藝思想逐漸成熟的時期,也是古代文藝思想的總結初期和近代性濫觴階段。明代文藝思想不僅階段性鮮明,而且因為哲學思想的深刻變化,政治經濟發(fā)展與此前的異質性,使這一時代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文化積累了新的、豐富的學術智慧。本書以明代文藝思想的發(fā)展為中心,在古今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重新梳理論述明代思想發(fā)展的歷程。全書分為
《中國當代文學史》時間跨度1949—2000年,系統(tǒng)闡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產生、分期和時期特征,文學體制和文學生產方式,文學思潮的演化等重要問題,描述了各時期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類的狀況,并評述了當代文學的主要作品。上編一至十五章,通過對左翼文學在不同歷史時期在文學資源、文學刊物、文學批評等方面的逐步變化,有說服
19世紀末,伴隨著現(xiàn)代教育體制下文學學科的建立,大量中國文學史教材和參考讀物應運而生。在林林總總的中國文學史著作中,施慎之《中國文學史講話》只有短短10萬字,乍看只是一本不起眼的小冊子。該書體量雖小,內容卻十分完整,其研究范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詩、文、辭賦、詞、曲、小說,諸體皆備,舉凡重要的作家、作品,都予以簡明扼
《中國文學史新編》是張長弓為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課程而編寫的教材,于1935年由上海開明書店首次出版。這本文學史的體例“以時代為綱,以文體作風、派別為子目”,力圖“見其史的流變”。這在當年是一種大膽的嘗試。此書出版后為眾多文學史家所賞識,當年就有西南聯(lián)大等多所高校以此書作為教材,為此,該書曾再版三四次。郭紹虞認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