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POLA美術館于2002年9月才剛剛開業(yè),共有9500件收藏藝術品。這些有價值的藝術品全部是POLA集團會長鈴木常司的個人所藏。他歷時40多載主要搜集了19世紀法國印象派的珍品共達400多件,此外,還有日本洋畫,日本畫,東洋陶瓷,玻璃工藝,化妝道具等,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質量很高。同時請日建設計公司安田幸一設計,“
本書研究數(shù)字化背景下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實踐以及智媒技術對博物館文化內容生成及傳播效果的影響,通過對目前國內外博物館數(shù)字化發(fā)展和智媒技術應用的案例分析,闡釋智媒技術介入對博物館文化傳播的影響。全書從博物館學最新研究出發(fā),探究文化場景視域下作為傳播媒介的博物館的特有屬性,并從時空兩方面分析博物館作為媒介的時間特性和空間特性。
古訓云:收藏行業(yè),錢幣為大,硬幣為王。中國硬幣即現(xiàn)代流通硬幣更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并都要使用的錢幣,其收藏與投資熱潮現(xiàn)已風起云涌、如火如荼。最新著作《中國硬幣收藏與鑒賞》,匯集作者二十余載研究、收藏、鑒定、賞玩和交易流通硬幣的成功經驗和豐碩成果,對中國發(fā)行的全部四套流通硬幣(硬分幣、長城幣、老三花幣和新
本書經重大選題備案,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室認為本書政治導向正確,重要史實準確。書稿分基地簡介、主題內容、展陳故事、特色活動四章詳細介紹了武漢革命博物館的場館建設情況和歷史沿革,重點反映了博物館主要陳列情況和重要展陳背后的革命故事,以及近年來博物館積極發(fā)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作用,依托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開展的宣傳教育
本書主要收錄了北京、天津等地區(qū)清代民間畫師專門繪制在清代官方發(fā)行的明信片上的繪畫作品,時間從清朝末年(主要從1897年起)到1912年,多方面再現(xiàn)了京津地區(qū)的歷史風貌、風土人情。這些明信片被當年的收藏者(主要是來華的外國人)購買寄往國外,展現(xiàn)了中國獨特的民間藝術繪畫的魅力,增加了外國人對中國東方繪畫藝術和民間風貌的了解
中國古代藝術浩如煙海,中國繪畫藝術持續(xù)繁榮了大約兩千年,對歐洲國家和美國而言,所有收集到的作品都只是冰山一角。盡管如此,這仍然足以極大地豐富我們的審美體驗。本書稿精選了大量來自美國館藏的中國畫作品,作者希望通過介紹這些流落在美國留存下來的早期、罕見的中國繪畫作品,讓中國及世界讀者能更全面的了解中國古代繪畫,更好地了解博
本書作者深入北京民辦博物館的內部,挖掘民辦博物館人辦館過程中的所遇到的問題和所思所想,以報告文學的形式,記錄了北京民辦博物館人的辦館歷程和其中的動人故事,深挖這一類人群所具備的共性品質和個性特點,結合個人在工作過程中對運營民營博物館的認識,通過創(chuàng)作,為人們了解民辦博物館和民辦博物館人提供真實有效信息,對希望加入博物館隊
河南,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坐擁160萬件出土文物與百家博物館,堪稱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本書精選河南81家代表性博物館(含9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以鎮(zhèn)館之寶為線索,全景展現(xiàn)中原文明的璀璨輝煌。從9000年前的賈湖骨笛到商周青銅重器,從楚文化遺存到明清珍寶,作者親赴實地拍攝,用600余幅高清圖片與通俗解讀,帶領讀者開啟一場
本書為作者藏品集,分為兩部分。其一收錄“兩宋”之物,如玉羊、玉佩、瓷盞、茶器等。宋代推崇華夏文明,在文化藝術上成就非凡。但宋代“復古”,效仿“三代”鐘鼎彝器,多失之孱弱;玉器遜于戰(zhàn)國時期、漢代;雕塑弱于南北朝;金銀器不如唐代。宋人引以為傲的是瓷器、漆器以及文房清供一類,也是本書的重點。宋代涌現(xiàn)出一批文化大家,是其魅力的
本書概述了博物館的概念、構成要素、特征與功用,并介紹了博物館的類型,進一步探討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與教學職能,分析了博物館職能的轉變及其教育活動的深遠意義,著重討論了博物館的教育理念與特色,以及如何將學習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書中還系統(tǒng)闡述了博物館教育工作職責、策劃管理模式,以及基于參觀階段的教育項目策劃與實施,對宣教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