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包括四個欄目。遺產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是常設類目,本集刊發(fā)討論國際和國內遺產理論問題的論文各兩篇,分別探討了日本長崎與天草地區(qū)潛伏信仰遺產的界定問題
《上海研究》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主辦的學術集刊,自2024年9月30日創(chuàng)刊以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上海大學的支持和配合下
與傳統(tǒng)的地緣政治學僅僅強調陸海權戰(zhàn)略不同,本書試圖探究地緣戰(zhàn)略的政治經濟基礎,并試圖從演化的視角,給出一個新的地緣政治學分析框架。本書認為,盡管地理稟賦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但技術變革能夠改變社會核心財富的生產方式,從而賦予地理稟賦新的含義,并導致各個階段權力結構的地緣分布發(fā)生變化。本書史論結合,發(fā)現農業(yè)時代最核心的資源是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是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護、研究運河文化資料,反映和展現大運河自然風貌與歷史文化,預計于2023年底正式向公眾開放。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是集展現運河特性、收藏運河文物、研究運河文化、展示運河綜保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運河歷史文化中心,側重展現北京城與運河之間的關
人文風景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從山水勝地到都市和寺廟建筑等等,無不包括在內。近年來,伴隨著考古學、金石學、物質文化史、視覺藝術史和地理景觀學的深入發(fā)展,文學、史學和宗教學等學科也相應地拓展了關注視野。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發(fā)起的這一講座系列,邀請海內外文史領域的學者商偉、薛龍春、魏斌、田曉菲、陸揚五位,從各自的專業(yè)視
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按照專題對中國古地圖的發(fā)展脈絡進行了概述;第二章介紹了古地圖研究的基本史料;第三章對中國古代地圖的研究史進行了評述;第四章,基于前幾章的內容,對經典研究以及當前的前沿和熱點問題進行了討論。此外,在第五章中對一些關鍵詞進行了定義,在附錄中還對相關工具書、參考資料、重要的網絡資源以及必讀書目進行了介紹。
本書以精美的圖片配合詳盡的文字,從歷史沿革、地域特征、現狀及展望等方面綜合展現該地區(qū)的地名特點,還按主題劃分版塊,以單個地名詞條的方式描述本區(qū)片的概貌。地名如同歷史古跡一樣,是一座城市獨有的地理和歷史文化資產,是記載一座城市的活地圖,作為深圳區(qū)地名志的合集,綜合本區(qū)約200條地名進行分卷編寫。不同于公眾對深圳“新興城市
本書稿以位于上海市靜安區(qū)的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中共中央特科機關舊址、平民女校等紅色遺址遺跡,以及在革命年代與這些建筑息息相關的人物,如陳獨秀、彭湃、李達、丁玲、向警予等革命先輩,以及他們在這些建筑里發(fā)生的事跡等為切入點,以點帶面,講述中國共產黨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的奮斗故事,
《環(huán)駕中國》記錄了作者闕善堅從2012年到2024年之間的一次進藏行和六次環(huán)駕中國之旅。12年7次的不同自駕旅途,既滿含時間的沉淀,也記錄下時代的發(fā)展,足跡從海邊的深圳到天邊的珠峰,從西藏五大溝到塔莎古道,從撫遠東極小鎮(zhèn)到漠河北極村,年復一年,勇往直前,大陸的東西南北,他都跑到了地圖的最邊邊。作者沿途留下了詳盡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古代橋梁的結構形式,區(qū)域分布特點,不同結構形式橋梁的營造技術,古橋雕刻,古橋詩詞,古橋楹聯,古橋故事,古橋美學理念,古橋人物等文化藝術,現存保護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保護和考古發(fā)掘的案例等。意在傳播中國古橋文化,激發(fā)讀者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保護古橋建筑、弘揚古橋文化、繼承文化遺產的信念。中國是橋的故鄉(xiāng),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