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里亞諾·阿蘇埃拉作為墨西哥革命的親歷者,曾以軍醫(yī)身份參加了農民起義軍隊伍,目睹了墨西哥革命的勝利和失敗,以及人們對革命的忠誠和背叛,于1915年寫下了這部見證革命的小說《在底層的人們》。小說講述了德梅特利奧,一個貧窮的印第安人,為拯救家人,不得不率領家鄉(xiāng)的25個農民一同起義。這只起義隊伍英勇善戰(zhàn),屢
《火中遺物》由十二則短篇故事組成。從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到悶熱荒蠻的熱帶叢林、荒僻的偏遠小鎮(zhèn),從殖民地時代到現(xiàn)代,作者將阿根廷歷史傳說與社會事件糅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色彩濃烈、新舊交織的阿根廷圖景。深夜敲門的流浪小孩與第二天新聞中的謀殺案;一次蠻荒之地的旅行中如妻所愿人間蒸發(fā)的丈夫;將自己鎖在房間里,潛行
小說講述的是平凡的花卉裝飾設計師拉里·韋勒尋找自我的故事。拉里和他天真爛漫的新婚妻子多麗到英國度蜜月。參觀倫敦郊外漢普頓宮里繁茂的樹籬迷宮時,拉里似乎突然發(fā)現(xiàn)了自己生命的激情。經過前后二十年兩次失敗的婚姻,他迫切地想要弄清楚生活的真諦究竟是什么。而他對樹籬迷宮越來越強烈的癡迷似乎能幫助他沖破這種日益加劇、
漢譯世界文學名著叢書選取世界各國各語種最具經典性和代表性的文學名著(如《簡愛》《雙城記》《老人與海》等),同時選擇翻譯質量最好且獲得社會各界和學術界共同認可的譯者譯本(如朱生豪、張谷若、吳鈞燮、鄭振鐸、曹明倫等),兼顧學術的系統(tǒng)性、文學史的全面均衡和適應當代讀者的可讀性。本叢書為開放叢書,積累延續(xù)出版。 《啊,拓荒者》
一幢壯麗華美的荷蘭屋,是童年的家,也是傷痛的起點。 父親離世后,我和姐姐梅芙從荷蘭屋被掃地出門,那年我只有15歲。從那時起,我們所有的依靠只有彼此。50年間,即便我們看上去日益成功美滿,但傷痛如影隨形;那些講述了不下千萬次的笑淚往事,如藤蔓纏繞心中。我們能做的,只有一再重返荷蘭屋,遠遠看著它:好像一切都還存在里頭,好像
本書是諾貝爾獎詩人德里克·沃爾科特的第八部詩集,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詩集分為此處和別處兩個部分,包括《世界之光》等長短詩作39首。對沃爾科特而言,此處是他的故鄉(xiāng),原始的加勒比海地區(qū),是他生命的根源,而別處是他教書、旅行、生活的遠方。此處和別處也象征著血統(tǒng)的分裂和融合,沃爾科特母親是圣盧西亞人,父親是英國、
《略薩談博爾赫斯:與博爾赫斯在一起的半個世紀》是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爾加斯·略薩的專題文學評論,系統(tǒng)收錄了他在過去50年里針對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的訪談與評論文章。略薩在1963年第一次采訪博爾赫斯,此后的半個世紀中,博爾赫斯為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識樂趣。在這本書中
大衛(wèi)·斯塔爾·喬丹是斯坦福大學的建校校長,也是一位分類學家,一個執(zhí)著于給自然世界帶來秩序的人他發(fā)現(xiàn)了當時人類已知魚類的近五分之一。但他發(fā)現(xiàn)的隱藏生命藍圖越多,宇宙似乎就越想阻止他。他收藏的標本毀于閃電、大火,最終被1906年舊金山地震摧毀那場地震讓近千個裝著魚標本的易碎玻璃罐墜落在地。剎那間
厄尼·派爾1942年起作為戰(zhàn)地記者在北非戰(zhàn)場進行報導,他跟隨運兵船前往非洲,和盟軍士兵一起經歷了突尼斯戰(zhàn)役的炮火硝煙。第一步兵師和第一裝甲師,一等兵和二等兵,吉普車、GMC兩噸半卡車和道格拉斯DC-3貨機,戰(zhàn)俘和戰(zhàn)利品,俯沖式轟炸和機槍掃射,蛇和蜥蜴,醫(yī)生和護士,口糧和毯子,在這一切背后是墳墓、墳墓和墳墓
《草葉集》是一部奇書,從內容到形式都顛覆了在它之前美國詩人們遵循的歐洲詩歌的創(chuàng)作模式,而且是有意識的顛覆。盡管它從問世至今飽受爭議褒貶,但卻被尊崇為地道的美國詩歌的誕生標志,是19世紀世界文學史中最重要的詩集之一。書的內容如此浩繁,從中史學家看到了19世紀的美國歷史,思想家看到了民主自由平等觀念的美國式表達,哲學家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