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異論(第2版)》有如下特點: 第一,繼續(xù)堅持“物本論”的認識,并討論精氣學說和元氟論。此外,嘗試重新規(guī)定精氣、元氟的含義。 第二,討論傳統(tǒng)中醫(yī)所涉及的有關細胞分子生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的原始內容,目的是將這些內容從傳統(tǒng)的中醫(yī)體系中分離出來,以避免與藏象學說相混。 第三,繼續(xù)堅持五行藏象與二對陰陽藏象的認識,
本書是對張仲景《傷寒論》中方劑的總結、整理,是一本方劑的啟蒙讀物。語言流暢,簡明扼要,重點突出,闡發(fā)了有關辨證論治的要旨,內容豐富實用,便于記誦。書中以歌訣的形式將《傷寒論》除禹余糧丸外的112首方的方劑組成、功能主治、藥物劑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內容予以編撰,陳氏長子陳蔚與次子陳元犀另寫方注,共成一帙。各方主要由原文、歌
《圖解針灸穴位速查速用》包含120種常見病針灸快速取穴→穴位圖、定位與主治,可以辨病取穴,快速應用,堪稱簡明的“針灸治療手冊”穴位索引→穴位圖、定位與主治,擔當“穴位小辭典”;穴位定位與主治→穴位圖,又成為系統(tǒng)的“腧穴學”。增設目錄后的穴位矜部導航,使人體各部穴位圖所在頁碼一目了然。附贈耳穴圖、頭針穴線圖。通過全方位的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十棗湯、大承氣湯、大青龍湯、大柴胡湯、大陷胸丸、大陷胸湯、大黃黃連瀉心湯、小承氣湯等。
《金匱要略方論》一書是東漢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所著,是我國醫(y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辨治雜病的方書。但因其文字古奧,不加講解,很難掌握全貌,領會原著精髓。為此,我們在編寫《金匱要略詮解》時參閱了有關注家的注釋,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和臨床體會,對原文作了較深人的分析和講述。在詮解原文時,力求按著疾病的客觀規(guī)律,闡述疾病的病因、病機、證
《傷寒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以六經辨證為全書的綱領。有機地將理、法、方、藥一線貫通,主論傷寒.兼論雜病,被后世醫(yī)家奉為辨證論治的典范。劉渡舟編著的《新編傷寒論類方》以明代趙開關復刻的《傷寒論》為藍本。采用不類經而類方的整理方法,將《傷寒論》各方編排為桂枝湯類、麻黃湯類、葛根湯類等18個類別,按類進行解釋,《新編傷寒論類
《傷寒論》是后漢張仲景所著.原書叫《傷寒雜病論》!秱摗芬粤洷孀C為全書的綱領,有機地將理、法、方、藥一線貫通,主論傷寒.兼論雜病,被后世醫(yī)家奉為辨證論治的典范。為了普及《傷寒論》的學習.本書以六經辨證為綱.將《傷寒論》六經病證的病因、病機及證候規(guī)律和傳變特點.作了概括性的介紹。為了使讀者易懂易學,本書將原有條文進
我編寫的這本小冊子,專題講述了《傷寒論》里的十四個問題。但這些問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它的系統(tǒng)性和彼此的內在聯(lián)系。例如,第一講闡述了《傷寒論》的歷史沿革和對六經辨證的認識,以幫助讀者正確理解此書的涵義;第二講論述了《傷寒論》條文排列的有機聯(lián)系,剖析了《傷寒論》的辨證思想和方法;第三講是講六經為病提綱證的現(xiàn)實意義;第
《現(xiàn)代著名老中醫(yī)名著重刊叢書·劉渡舟醫(yī)書7種(第10輯):傷寒論詮解》主要根據(jù)劉渡舟教授給北京中醫(yī)學院1978屆研究生講授《傷寒論》錄音整理而成。取金人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為藍本,除對《辨脈法》、《平脈法》、《辨不可發(fā)汗病脈證并治法》等內容作了刪節(jié)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順序,逐條加以解釋。全書共10篇,
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出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斗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家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了《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孟子》、《莊子》等不可不讀、不可不知的中華經典名著,也囊括了《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