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收集的是作者關(guān)于儒家解釋理論與方法方面的文章,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作者關(guān)于儒家解釋理論與方法的生命性思考。這些文章總體質(zhì)量比較高,邏輯嚴謹、語言優(yōu)美、見解精辟、思想深邃,對于該領(lǐng)域的研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書稿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以“行”釋義——儒家詮釋文本的一種特殊方式》通過“效行”“身行”“事行”三個向度具體展示
“四書”之《中庸》,子思對孔子和曾子思想的集中總結(jié)與系統(tǒng)升華,是對堯、舜、禹、湯、文、武上古以來一脈相承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圣圣之間以心傳心的“心學”的全面闡釋。自《中庸》誕生以來,注疏解讀者不計其數(shù)。潘麟的《〈中庸〉心要》首次從生命哲學的角度闡發(fā)《中庸》奧義,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個理解和詮釋經(jīng)典的
《任繼愈〈老子〉四譯合刊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任繼愈哲學文獻整理與研究”的研究成果,本書收錄并對比分析了任繼愈先生于1956年翻譯的《老子今譯》、1978年翻譯的《老子新譯》、1992年翻譯的《老子全譯》以及2006年翻譯的《老子繹讀》。本書的出版既是對任繼愈《老子》哲學文獻的整理,也是對任繼愈哲學思想的研究。
《任繼愈哲學文叢》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任繼愈哲學文獻整理與研究”的研究成果,匯編了任繼愈所著所有關(guān)于哲學的論著,補充了以往文集或單行本所未能收錄的論著;編者對這些論著重新分類,使分類更加合理,同時認真校勘,改正謬誤,使文字更加準確!吨T子哲學編》系《任繼愈哲學文叢》的一部分,分為“先秦諸子”“漢唐諸子”“宋明諸子”
本書是安倫教授歷時六年研究《老子》的中英雙語譯本。作者花費六年時間考核對比了仍存世的300多種《道德經(jīng)》版本,其中包括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甲乙本和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本,據(jù)此修訂出一個新文本。因為其中對存世文本中的大量錯誤都根據(jù)翔實的依據(jù)做了修改勘正。該文本原載于作者論述老子和《道德經(jīng)》的專著《老子指真》(北
本書是高敏的一部關(guān)于論語疑難詞句的解讀,是作者對《論語》的古籍整理。本書將各則疑難詞句分為“異解”和“新詮”兩部分:“異解”部分展示各家的不同解釋(多為筆者認為欠當?shù)慕忉?;“新詮”部分,運用訓詁法和文獻證據(jù)法,正定出確切的解釋,既有筆者新見,又有充實的文獻證據(jù),希望能得到學界的認可,經(jīng)得住時間的檢驗。《論語》,是最值
本書是作者對清代儒學進行長期研究的成果總結(jié)。全書對清代儒學的研究,著重于清代早期啟蒙思想的興起、中期乾嘉漢學的全盛、晚期儒學的更新三個主要發(fā)展階段。全書不僅從清代社會文化變化的特點出發(fā),詳細指出了不同階段各具特色的學術(shù)特點,而且通過對清代儒學發(fā)展變化特點的闡發(fā),指出了清代儒學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儒學的思想本質(zhì)出發(fā),主
本書用故事的形式來闡述《周易》卦理。周易六十四卦對應(yīng)六十四個故事,本書為先期完成的第一部分,收入三十卦對應(yīng)的三十個故事。在每個故事中,作者首先根據(jù)一卦的自然象和人物象,設(shè)計出自然、社會、家庭環(huán)境,以及故事中的人物;然后通過對故事中人物內(nèi)心的刻畫,對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關(guān)系中矛盾、沖突典型事例的描述,以及符合事物發(fā)
《道德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兜赖陆(jīng)解讀》包括道德經(jīng)原文(王弼版)、譯文、注釋以及釋義四大部分。基于少年兒童閱讀的需要,特意為原文和譯文加了拼音,也有助于外國友人認識漢字,正確理解文意,從而達到
本書對歷代公孫龍研究文獻進行了整理,并對重要的著述擇取其要點進行了撮錄與介紹。本書主體部分包括五編內(nèi)容,分別為“民國以前公孫龍研究文獻”“民國時期公孫龍研究文獻”“新中國前三十年大陸地區(qū)公孫龍研究文獻”“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陸地區(qū)公孫龍研究文獻”“港澳臺地區(qū)公孫龍研究文獻”。主體部分之后,附有“國外公孫龍研究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