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意大利曾有這樣一則傳說: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把自己的靈魂交給魔鬼,由此換得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你是否也曾好奇,馬友友怎樣成功書寫他的傳奇;朗朗又如何橫空出世。 《音樂神童加工廠》雖以小提琴界為研究主體,卻意在展現(xiàn)整個古典樂界打造精英演奏家的模式:野心勃勃的家長自作主張,引領孩子走上一條前途未卜
韓國歌手養(yǎng)成計
《合眾藝術館:西方音樂史》分為七章,對西方音樂文化的歷史發(fā)展進行了描述和解釋,分別介紹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20世紀的音樂!逗媳娝囆g館:西方音樂史》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西方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及成果,使讀者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音樂流派的作曲家及其代
《調弦》為音樂新聞記者、音樂評論人紫茵(陳志音)的匯編作品。全部書稿由56篇音樂短評組成,書稿分門別類地對中國愛樂樂團、北京交響樂團、英國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等大型樂團的表演進行了獨到的分析,內容涉及交響樂、芭蕾舞劇、話劇等諸多方面。作者親歷現(xiàn)場,以自己豐富的感受和體驗詳細分析每場音樂盛宴的優(yōu)劣得失,既有一定的理論高度,
在本書中我力圖記述十九世紀歐洲的藝術音樂。所采用的時間界限——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武斷性——基本上接近這個世紀本身的起止時間。然而,本書的時間上限大約設定在1800年之前十年,由此關照到某些似乎更多地屬于十九世紀而非十八世紀的作品,由正在走向成熟的貝多芬及其更具前瞻性的同時代人寫于1790年代。時間下限設定于1900年,
江明惇,1952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少年班(即今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主修鋼琴和作曲;1956年直升上海音樂學院本科作曲系。1958年調入民族音樂研究室工作,在繼續(xù)修習作曲系課程同時,從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先后到浙江、安徽、江西、山東、陜西、四川、湖北等省收集勞動號子、民歌小調、民間鑼鼓和古老的戲曲聲腔等
音樂與文學、舞蹈、戲曲等藝術本為一體,后來在歷史的演進中雖漸分立,但姐妹藝術之間仍常常在創(chuàng)作中相互結合。中國古代文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大致可將其劃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階段,每一個歷史階段都留下了音樂與文學結伴前行的或隱或顯的足跡。中國音樂與文學結合基本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綜合藝
本書是一部貫通古今具有中國音樂教育通史性質的教材。全書從中國音樂教育萌芽論述始,到21世紀初音樂教育“新課標”誕生,遵循古代、近代、當代三個大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依據各朝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環(huán)境、重要文教政策、音樂教育體制演變、以及代表性的音樂教育思想等脈絡,系統(tǒng)而立體地介紹了中國音樂教育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跡。本書尤其注重近
《音樂基礎》共九章,從音樂最基本的樂理、欣賞知識人手,分別對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音的強弱、音程、和弦及小夜曲、進行曲、舞曲、組曲、序曲、協(xié)奏曲等曲式體裁逐一進行介紹,并對每種體裁作了音樂作品賞析。本書服務于各層次的讀者,樂理知識以簡譜與五線譜對照介紹,同步進行;作品賞析中的音樂作品全部采用簡譜。《音樂基礎》在體系上克服
《中國南傳佛教音樂文化研究》從中國傣族和孟高棉語諸族佛教音樂的考察研究人手,進而使之同在歷史和現(xiàn)實文化生活中與其發(fā)生過聯(lián)系、對之產生過影響的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佛教音樂文化進行比較研究。若從文化象征的角度看,這也是緣起于一種將“唄贊”與“貝葉文化”聯(lián)系起來,在一種廣義的“貝葉文化”層面上,對巴利系南傳佛教音樂文化進行的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