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首次以傳統(tǒng)體例——“解”,系統(tǒng)地詮釋《論語》,還原儒家士人啟蒙范式。作者以家傳正韻、句讀、圈段、結篇、補闕、索引、借馬古文解析七法,以陽明心學發(fā)蒙,以楊氏訓詁為句讀根底、錢氏義理為思想筋骨,追溯先秦儒典,主參兩漢孔安國、包咸、鄭玄,及魏晉何晏,兩宋刑咼、朱熹,融合諸家,重新梳理,仁道神韻—以貫之,正本清源。歷
1、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經典!端臅·對譯本》其文字通俗,道理明白,易于讀者理解掌握。2、《大學》一篇中心思想講內圣外王之道,主要內容是三綱領、八條目,對如何由格物、致知、正心、誠意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闡述得非常清楚。3、《中庸》所闡發(fā)的中庸之道是修身
在歷史中發(fā)現(xiàn)儒學(精)/尼山儒學文庫
一多不分--儒學與世界文化新秩序(精)/尼山儒學文庫
本書致力于將孔子之學以及歷史上的儒家學派與儒者之學置于社會歷史的總體背景之中,對其學術思想內涵及各種可能的意義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詮釋與解讀,故堪稱體現(xiàn)儒學“現(xiàn)代化轉型”理念的典范著作,頗具時代前沿意識與傳統(tǒng)學術觀念轉型思維。本書具體分為孔子與儒家的理念、儒家信仰與宋明理學等四部分。
本書以類似“儒學小史”的形式,梳理了從先秦至清代儒學形態(tài)、學派的衍生與分化,提綱挈領地闡述了歷史中幾位重要的儒學家的思想學說,如荀子的“隆禮重法”“化性起偽”,朱熹的理氣論、修養(yǎng)論、宗法思想,陽明心學的道德自覺,戴震的“遂民之欲”等。同時結合郭店竹簡等出土文獻,重新挖掘存世文獻中的學術盲區(qū)。另外,作者還研究了了韓國儒學
尼山是儒學的發(fā)源地,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就像孔子“元功濟古,至道納來”那樣,尼山作為孔子出生地,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象征意義。她雖然“奇不過三山,高不過五岳”,但令人仰止?梢哉f,尼山是“一座震古爍今的文明之山”,是“一座彌高彌新的思想之山”,是“一座棲息心靈的精神之山”,是“一座弦歌不輟的教化之山”,是“一座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著名的經典之一,是中國歷史上部用極富詩意的語言闡述哲學思想的巨著,歷代著作眾多,F(xiàn)查到各種外文版本的《道德經》已有1000多種,是被翻譯成外文發(fā)行多的名著。 該書包括老子《道德經》原文、譯文、心讀三部分,原文依據(jù)王弼本,譯文以原文逐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心讀是作者對老子思想、《老子》
本書是一部社科專著,在充分占有史料并嚴謹辨析論證的基礎上,以活潑生動的問答文體,請出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現(xiàn)身解惑答疑,從而系統(tǒng)全面地呈現(xiàn)這位偉大先哲的生命歷程和思想脈絡。 本書作者王長華教授在先秦諸子領域研究有年,學養(yǎng)深厚。透過本書,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讀者可以全面了解孔子的獨特人生和他生活的時代,學習和體會孔子歷經漫長時
本書共分八章:經史關系論;史學旨趣論;史書義例論;名教風化論;信史求是論;史料考據(jù)論;直書史德論;史學二重性論。主要內容包括:孔子與六經、“六經皆史”說、“六經皆史”說的史學意義、“無益而書,豈若遺而不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