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自號枝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本冊收錄祝允明小楷作品《千字文》《前后出師表》。前者為祝允明早期作品。后者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高島菊次郎氏寄贈,此帖書寫于明武宗正德
董其昌行書《項墨林墓志銘》卷,書于崇禎八年(1635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此卷系董其昌81歲時為項元汴所書墓志銘。董其昌與項氏及其子孫數輩交誼,諸生時即與項氏長子項德純友好,前往項家游玩,并被項氏“引為同味,謂相見晚也”。董其昌曾數次前往嘉興訪項氏“天籟閣”,其《畫禪室隨筆》亦云“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并從項氏處購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行書《虹縣詩卷》,紙本,縱31.2厘米,橫487厘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此卷為米芾途經風光明媚的虹縣(今安徽泗縣)時,揮毫寫就的兩首自作七言詩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出土書法文獻得到各界高度關注,相關考古研究成果顯著,既是古文字學和歷史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資料,也為當代書法學習、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拓展提供了新的依據和視角。中國書協(xié)組織國內書法界、史學界、文字學界等相關專家學者,以學術價值與藝術價值為依據,對新中國成立后出土書跡進行遴選,議定出版碑帖類目。本書為”新中國新發(fā)現(xiàn)
篆刻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符號,其源頭可溯戰(zhàn)國,秦漢時期蔚為大觀,移至明清文人介入,風格流派林立。民國時期的篆刻延續(xù)傳統(tǒng)脈絡,受時代洗禮又形成了特有的流風,在民國京城印壇中,張樾丞無疑是極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家。同古堂1935年初版《士一居印存》,宣統(tǒng)皇帝、民國總統(tǒng)徐世昌、文壇巨匠周氏兄弟、書畫大家張大千,溥心畬等用印皆列其中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碑高290、寬107厘米。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刻立,F(xiàn)存于山東泰安岱廟!稄堖w碑》古樸淳厚,雄強大氣,堪稱漢碑中此類風格的代表作。此次影印出版的底本為蕭山朱翼盤舊藏明拓“東里潤色”四字未泐本,較明末清初“煥”字不損本遠勝,為傳世所見最佳者。
此書為蔣力余歷時十載,深入研究書法家言恭達而撰寫的美評專著,對當代書法家全方位深入研究之力作。獨辟蹊徑,站在哲學、美學的高度,以草書創(chuàng)作為突破口,對言恭達的綜合修養(yǎng)與詩書畫印藝術作全景式描述,從意境的高度予以透徹解讀,思想性、學術性、藝術性、知識性臻至有機統(tǒng)一,宏觀、中觀、微觀之把握準確到位。另外,還對言恭達的書學思想
本書是配合基層農牧民群眾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漢字練字帖。書稿共選取了300個日常生產生活中常見、常用規(guī)范漢字,以楷書形式書寫,每個漢字均標注拼音、演示筆順,可先描紅再獨立練習書寫,另在開頭附有28個基本筆畫及描紅練習,且每個字都對應附筆畫數和組詞,幫助學習理解。字帖形式簡單,但識字、習字功能兼具,易學易用,對國家
張瑞圖(1570-1644),字長公,號二水,福建晉江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授編修。后以禮部尚書入閣。張瑞圖以擅書名世,是明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與董其昌、邢侗、米萬鐘齊名,有“南張北董”之號。張瑞圖的書法不同于柔媚時尚,而別具“奇逸”之態(tài)。他擅長楷、行、草書,于鐘繇、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徑。筆法硬峭縱放,結體拙野狂怪,布局犬
本書為陳振濂先生主編的以“書法美育”為專門研究對象的學刊輯,該學刊為收錄全國各地書法、美學、教育等專家學者的文章若干篇!皶烙备拍钣2020年年初由陳振廉先生率先提出,在書法界引起巨大反響!皶烙钡奶岢雠c推廣在當下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