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跡:字體設計商業(yè)項目實踐》主要內容為商業(yè)字體設計,對于字體設計的理論知識進行透徹講解,并配以詳盡的設計案例。全書包含6章:第1章為字體設計基礎知識,以梳理字體設計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第2章為字體設計的各種玩法,展示設計中的實踐方法;第3~5章是對字體設計理論與方法的延展運用,分別以標志設計、包裝設計、品牌字庫設計為
本書精選院藏黃牧甫名作166方,其中除早期摹仿前賢印風之外,絕大多數(shù)是印風成熟期且在“印外求印”思想指導下以宏博的視野擷取各類金石文字,并融合在黃牧甫個性印風創(chuàng)作之中的珍品。
本書精選院藏吳昌碩名作136方,涵蓋其創(chuàng)作早、中、晚期。
本套圖書主要是針對楷書的控筆筆畫、偏旁部首間架結構及相應范字的進階練習,控筆在鍛煉書法初學者對硬筆的控制能力、手腕和手指之間的靈活配合度,以及對落筆書寫的把控力度,規(guī)范初學者的握筆姿勢和書寫姿勢上具有重要作用,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練習幫助楷書初學者對漢字結構的把握,在專業(yè)指導下,對所寫漢字的間架結構進行初步的掌握和記憶,
本書精選院藏趙之謙名作103方,從中可探知趙之謙篆刻實踐歷程。本書所收錄的這批印章,據(jù)君匋先生所記,1930年首聞天津有此藏印,1952年不意在滬見到這批印的無款印譜,1955年方與鑒家朱詠葵同去天津得見,雪窗摩挲,愛不忍釋,直至1956年除夕前方成功購得。
本書精選院藏錢君匋名作110方,通過這些印章,不僅有助于全面、客觀、深入地解讀錢君匋先生的篆刻藝術,更有助于進一步彰顯其在中國篆刻史上的地位與價值。
本書內容:《王居士磚塔銘》刻于唐顯慶間,題“上官靈芝制文,敬客書”,書法瘦勁。明末崇禎間出土,時已裂為三塊,后又斷為七,乃至八。此次影印底本為上海圖書館藏原石初拓三斷本,經(jīng)陸恭、繆曰芑、彭翰孫、潘承厚、吳湖帆等收藏,翁方綱、李丙署端,吳云、禇德彝、吳湖帆題跋。
黃士陵是踐行印從書出、書從印入的典型者、杰出者。他的篆書由小篆及金文,又將二者融會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但同時也明顯受到入印篆法的影響。黃牧甫的篆書,盡管大量取材於兩周金文,但他以小篆的整飭舒和變之,以文人雅意化之,以自家性靈來“討千家米煮成一鍋粥”,心源獨造,以自己的心聲書之。本書選取黃牧甫篆書作品四種,不但給當代提供
本書對中國傳統(tǒng)古代書法史進行全新視角的綜合性闡釋。以古代書法史為序列,按朝代排序。此書收錄商周時期代表性書作一百種左右。注重地域書風,有明確紀年、書者、刻工、撰文者。作品加簡單考釋說明(以書法史和書法藝術角度為主),注明尺寸、藏所、存佚、書撰刻等,整幅加局部原大或放大,有原石或場景的,也適當添加。前加“綜述”按語,后附
本書所選底本為上海圖書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宋拓本”,拓工精湛,墨色黝厚,字口峻朗,誠難得之佳本。經(jīng)潘寧、陳琦、許增、法嘉蓀、李鴻裔、汪令聞、王存善等人遞藏。王存善將其審定為“北宋拓本”。共三十一開(每開裝裱八十字),碑額“故大德因法師碑”楷書七字為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王存善以明拓配補。本書將原大原色印刷,精選特種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