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737年~799年),唐代杰出書法家,史稱“草圣”。俗姓錢,字藏真,僧名懷素,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人,后移居長沙!蹲詳⑻芳埍灸E卷,縱28.3厘米,橫775厘米,書于唐大歷十一年或十二年(七七六或七七七),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筆畫圓轉遒逸,如曲折盤遶的鋼索,收筆出鋒,鋭利如鉤斫,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
這是一部以散文筆法書寫中國古印的書稿,涉及中國古代的印石、印人、印學、印史、印文化和篆刻流派(內含西泠八家的八節(jié)),如顧苓的白芙蓉印章、王矞生制寺坪田龜鈕印章、林元珠制坑頭田印章、徐三庚的橘皮黃田黃印章等,總共20節(jié)。印學,印學,系專門研究篆刻藝術之技法、發(fā)展歷史及各流派藝術理論的學科。與書法學、文字學、金石學、考據(jù)學
上海博物館是庋藏歷代善本碑帖的重鎮(zhèn),《上海博物館藏碑帖珍本叢刊》為首次全面公開上海博物館的碑帖珍藏,從中甄選出獨具特色的藏品,其中不乏孤本、稀見珍本。叢刊以冊頁函裝的傳統(tǒng)裝幀形式,原色原大精印,再現(xiàn)法帖的藝術價值與典藏價值。除完整呈現(xiàn)包括題跋、印鑒在內的全貌外,另附別冊由專家詳盡解讀碑帖內容及其版本情況,釋讀碑帖原文和
該碑的書法是李邕書風的代表作之一。同時也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了解唐代社會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的重要文獻。原碑在歷史上曾遭損壞,現(xiàn)存世的拓本極為稀少,特別是宋拓本,更是被視為稀世。此碑未鑿成礎形前的宋代拓本僅存二本,一本為故宮博物院藏,另一本原為南海孔廣陶藏本,今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本書作者通過篆刻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形式,以其中的字句為內容進行篆刻創(chuàng)作,新穎地解讀中國優(yōu)秀文獻《道德經(jīng)》中如:大道至簡、大聲希音、上善若水、自勝者強、知足者富等文句。通過本書的篆刻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力求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努力轉化為篆刻這一別致的藝術語言來表達,使讀者欣賞篆刻作品時學有所悟,學有所得。書稿共收入約120方篆刻作品
2025年蘭亭書法節(jié)將隆重啟動舉辦“第七屆中國書壇蘭亭書法雙年展之名家邀請42人展暨蘭亭雅集42人展”系列活動,本書為該展覽的作品集,一套兩冊,分別為《名家邀請42人展作品集》《蘭亭雅集42人展作品集》。
本書收錄的作品形式豐富,囊括冊頁、手卷、小品、扇面、條幅、卡紙等形式。在內容編排上,本書著錄作品的名稱、尺寸等信息,書前的作者前言簡要介紹了作者學習書法的經(jīng)歷,使讀者能夠理解作者書風的由來。
這部印譜不僅精心編錄了李暉先生創(chuàng)作的各類別具匠心的印刻作品,而且內容主題極為豐富多彩,囊括了詩詞雅句、名號、齋號等多種題材。每一方印章都充分展現(xiàn)了李暉先生在傳統(tǒng)篆刻技藝方面的深厚功底,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對文學與藝術融合的獨到見解。
本套圖書從敦煌遺書中依據(jù)書法風格及書寫水平,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兼顧文獻價值和內容的稀見性,按照書體及朝代歸類分冊,分別是《隋人小楷》《唐人草書》《唐人小楷》,以及一本由散篇殘頁組成的《敦煌殘紙》。每冊內容依據(jù)年代加以編排。清晰的展現(xiàn)了隋唐書法原作的精神面貌,既可窺見紙張紋理、色澤與墨色的相映,還可以從中一字得法,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