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太行山低山丘陵區(qū)植苗造林和播種造林所形成的典型植被為研究對象,通過野外調查和室內分析,采用數量化分析方法,研究了植被恢復措施與演替階段植被群落數量特征、土壤發(fā)育特征及二者之間的協同機制。本書從物種多樣性、地表層根系和凋落物、天然更新等方面系統(tǒng)開展了植被與土壤發(fā)育的協同機制研究,建立了植被群落演替-土壤發(fā)育協同度模
植物園是采集、栽培、保存、展示多種多樣植物的主要園地,為了讓人們對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有更直觀的認識,《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大全》將以系列叢書的形式,以遷地栽培植物的簡要文字描述并配以彩色照片的編排陸續(xù)出版。本書內容包括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鑒定特征、圖片。鑒于植物園引種歷史長、原始記錄通常與分類學修訂不同步,本書對種的核校
本書以甘蔗根系為研究對象,從甘蔗根系發(fā)育、基本形態(tài)、結構、甘蔗根系的生長與發(fā)育、甘蔗根系的功能、甘蔗根系發(fā)育的調控機理、甘蔗根系與植株生長、甘蔗根系雜種優(yōu)勢、甘蔗根系的遺傳改良及甘蔗根系研究方法等進行系統(tǒng)介紹。
本教材比較全面和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中國大型真菌(蕈菌)的分類研究成果,是一本傳統(tǒng)與現代研究相結合、圖文并茂的分類學教材。全書由總論和專論兩大部分組成,總論介紹蕈菌分類學基礎,包括緒論、蕈菌的基本特征、蕈菌的物種與命名、蕈菌拉丁文基礎、蕈菌生物多樣性及保育等5章;專論重點介紹中國蕈菌主要類群,包括子囊菌類蕈菌、膠質菌類蕈菌、傘
中醫(yī)藥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存發(fā)展過程中對于健康保健、防病治病經驗和認識N的總結,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發(fā)展提供了醫(yī)療保障。中藥資源物種數有l(wèi)2000余種,其中藥用植物占全部物種數的90%o左右。目前市場上流通的1000~1200種中藥材中有70%來自野生,其中植物類藥材有800~900種。 很多藥用植物不僅是必需的治病材料,而
130年前,在沒有延時攝影的時代,達爾文創(chuàng)造了記錄植物運動的方法。原來植物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神奇,它們不僅能感受到外界的觸碰,還能感受溫度、濕度、光照強弱,甚至植物還能通過光知道時間,有的很瘋狂,有的很靦腆,這些敏銳的觀察與精辟的論斷,為后來植物生理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線索。植物的運動是植物生理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達
《中國維管植物科屬詞典》以被子植物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組系統(tǒng)(APG系統(tǒng)),以及石松類和蕨類(最近的PPGⅠ系統(tǒng))、裸子植物系統(tǒng)(克氏裸子植物系統(tǒng))為框架,結合《中國植物志》英文版(FloraofChina)的**成果,較為全面地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維管植物分子系統(tǒng)學和分子地理學研究的進展,是一本植物分類學專業(yè)工作者
本書是一本以重要經濟作物煙草為對象,從植物學的角度描述其個體發(fā)育過程及營養(yǎng)器官、生殖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的專著。全書分為6章,包括緒論,煙草種子和幼苗,煙草營養(yǎng)器官根、莖、葉,以及生殖器官花、果實和種子的形態(tài)結構與發(fā)育。本書的圖片主要由編者自己拍攝和制作,包括上百幅煙草的形態(tài)學照片、數百張煙草器官或組織的顯微照片。書后附有1
本書為外版翻譯圖書,原作者是加拿大紐芬蘭大學生物化學系研究干果植物化學成分和健康效應的專家。干果是由新鮮水果通過不同干燥技術濃縮而成的,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重要的健康食品。干果由于其獨特的口味、芳香、營養(yǎng)、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或生物活性成分,成為方便食用的健
本書共收錄內蒙古大青山區(qū)禾本科、豆科及其他科主要野生飼用植物資源114種(含變種),其中,禾本科41種,豆科31種,其他科42種;植物學圖片686幅。該書是在完成該區(qū)域相關*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及課題任務的同時,通過該區(qū)域飼用植物資源野外調查、分類學鑒定和圖像采集工作而完成的,旨在為科研、教學、推廣、生產、管理等部門的草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