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古代中原文化“活化石”——儋州山歌藝術形態(tài)研究》結項成果。主要從儋州山歌的藝術形態(tài)、文化屬性、歷史發(fā)展與傳承等方面進行多維度的研究與解讀。其內容主要包括儋州山歌的藝術特性、格律、韻腳、曲調與詞曲形態(tài)
本書采了“先行組織者策略”開展《紅樓夢》整本書教學的實踐探索總結!毕刃薪M織者策略”是指學生在面對新學習任務時,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設計并呈現一個引導性材料,這種具有引導性作用的材料就是“先行組織者”。本書是以教師的角度講述的紅樓故事,將中學生不太容易讀懂的《紅樓夢》,以故事的方式先行呈現,再布置學習任務,將舊知識
本書是一部“紅學”研究專著,它試圖提交一個新的《紅樓夢》闡釋體系:以文本細讀方法進入原型意象及敘事模式的解讀,以此勾勒《紅樓夢》的特殊文化歷史內涵。本研究以榮格原型理論為基本學理,對《紅樓夢》的意象體系、敘事模式及獨特敘事方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釋,在此基礎上描述了《紅樓夢》的人物性格及典范意義,重新闡釋了一些人物的悲劇
本書收錄蘇軾、李清照、陸游等50多位名家,精選272首詩歌,講述兩宋詩詞發(fā)展軌跡。共八章,包含北宋前期詩歌的革新歷程、宋初詞壇與柳永的變革、蘇軾的詩詞成就、北宋后期的詩詞創(chuàng)作、兩宋之際詩詞的嬗變、陸游與“中興詩人”、辛棄疾與“辛派詞人”、南宋的格律詞派與晚期的詩歌走向等,并附錄了柳永、周邦彥詞論。
“桐城詩學教育”是將地域文化與詩學教育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學術命題!锻┏窃妼W教育》針對這一問題,從詩學精神傳承與發(fā)展、詩學文獻的構建與傳播、詩學與教育的互動三個角度出發(fā),關注明清至近代詩學教育在桐城以及全國所發(fā)揮的重要意義。
本書是一本關于現當代詩學教育的文集,也是一本以“生活”為視角的詩學論文集,其宗旨在于嘗試提出一種新的詩教模式——生活詩教。生活詩教是一種以詩為媒介來教人如何詩意生活的詩教,在詩歌觀念上認同詩是一種向善的生活方式,在詩歌批評實踐中堅持阿諾德所謂“生活的批評”。
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詩經》主要發(fā)揮了政治教化和文學教育兩方面的功能,二者血肉相連,密不可分。本書以時間為序,分別考察了先秦、漢唐、宋元明清等階段的《詩》教情況,既充分把握不同階段的《詩》教特點,又注意到政治教化與文學教育之間的相互關系,從理論、實踐、教材等不同角度探討《詩》教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轉變,以期古為今
《中國傳記評論》為中國海洋大學“傳記與小說重點研究團隊”負責編輯的學術輯刊。本書包括五大板塊,包括特稿、中國古代雜傳整理與研究專題、綜論、傳記與小說、學人書事。
本書是“中華典藏”叢書中的一種,內容依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教師讀本:千字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教師讀本:聲律啟蒙》改版而來。本書結合實際情況,對《千字文》《聲律啟蒙》進行系統(tǒng)解讀,包括原文、注釋、大意、知識拓展、釋疑解惑等,知識拓展、釋疑解惑簡要介紹書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識,方便讀者使用。為讀者讀透這部經典提供有價值的版本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創(chuàng)作中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峰,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很是經典,作為《紅樓夢》中頗有爭議的人物之一,花襲人直較受研究者的關注。本文從“脂批”下的襲人形象、文獻中對襲人的研究入手,重點探討了襲人的多重形象、形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多年來被誤解的原因,重新對襲人的“花解語”“陋”與“賢”等進行剖析,并與晴雯和平兒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