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后期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書法出入晉唐,吸收古人書法的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自成一格,兼有“顏骨趙姿”之美。董其昌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此《草書卷》布局閑適,運筆精到,飛動流暢,揮灑自如,是其草書代表作
《黃州寒食詩帖》繼王義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后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這三件礦世名作的共同特點是皆為草稿,都是在無心法度的情況下隨性揮酒而成!饵S州寒食詩帖》內容為蘇軾自作詩兩首,飽含深意地表達著作者滿腹經輪卻報國無門、身陷囹圄且心境悲涼的狀態(tài)。
本書是米蒂行書代表作之一,全稱《將之著溪戲作呈諸友詩卷》,墨跡紙本,是米帶38歲時的作品。此卷歷來流傳有緒,直到淳儀從清內府中取出攜至長春,流入民間。待到1963年重新出現(xiàn)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購得,其時已為殘卷,其中一念一養(yǎng)“心”“功”“不”“厭”“載酒”“巖”“覺”“冥”等字,或已不存,或受損,是由鄭竹友依據(jù)未損前的照片
《古詩四帖》為唐代張旭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缎蜁V》《續(xù)書畫題跋記》《式古堂書畫匯考》等均有著錄。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云煙繚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
王珣伯遠帖
本書為“大學書法教材大系”的一種。全書以全新的視角,面、系統(tǒng)地以書法本位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對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理論、實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全書分為”書法創(chuàng)作的一般原則與基本規(guī)范”“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理論定位””學院派書法創(chuàng)作教學程序的實際展開”三大板塊,分別對歷代書法創(chuàng)作原理與實踐、"學院派”書法創(chuàng)作理論定位和教學實踐進行剖
《大學篆刻創(chuàng)作教程》為"大學書法教材大系”之一,主要內容包括璽印史前史、對戰(zhàn)國璽印與秦代璽印的一點考察、印學史上的一座高峰-漢印、式微期:魏晉南北朝的璽印、唐宋官私印及有關問題研究、美自覺一元代的創(chuàng)作實踐與理論、明代篆刻的興盛與批評框架的建立、遠化格局-關于清代印壇、民國篆刻藝術簡析等。
本書為陳振濂主編的書法技法及理論系列叢書之一種:中國書法發(fā)展史,較為詳細敘述了在五千年的文明中書法藝術發(fā)展的過程和變化。本包含九個章節(jié):第一章書法的淵源與最早的書法形態(tài),第二章書寫一向書法的第一步,第三章書法藝術的自覺,第四章書法自覺時代的民間書系一寫經與刻石,第五章立法與抒情,第六章尚意書風的時代,第七章書法的復古主
本書以四十五方廣西桂林雞血玉石印章、篆刻四十五個條目及條目注釋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xiàn)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四十五年來的光輝歷程和輝煌成就,將改革開放史紅色文化和非遺篆刻藝術相結合,一印一段史,一印一堂課,一方方紅色的印章圖文并茂,把紙上歷史變成看得見、有意思、有意義。
本書為元大德五年(1301)趙孟頫8歲時,應友人明遠所求而書。卷首繪有蘇軾小像,末尾有跋,系此帖之緣起。卷后有鮮于樞、唐様、班惟志、趙奕等人的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