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在明清時期是中原地區(qū)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因此留下了許多重要的祠堂和碑刻。本書主要輯錄洛陽境內明清時期的重要祠堂碑刻435方,分上下兩冊,主要為洛陽地區(qū)明清時期的祠堂碑刻。這些碑刻包括世系碑、功德碑、懿行碑等,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姓氏等方面,碑刻按照姓氏排列,對于研究明清時期洛陽的歷史文化是第一手資料,
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對豫西北的戲曲雕磚、古戲樓(舞樓)以及戲曲碑刻等戲曲文物進行了調查研究,設緒論、豫西北戲曲雕磚(含散樂畫像石)調查、豫西北戲樓舞樓調查、豫西北戲曲碑刻調查、豫西北其他戲曲文物調查以及豫西北戲曲文物研究等6編,“編”下又設若干“章”“節(jié)”,既有個案分析,又有整體的探討。既是對豫西北戲曲文物第一次全面的梳理匯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可識字和可隸定字,下編收錄不可隸定的字。上編字頭按《說文》歸部排序,可識字字頭用小篆標列,上附楷書,可隸定的不識字依據其構形劃歸相應之部的可識字后,字頭用楷書標注。全書每字頭下收錄的異體均按時代順序排列,其時代劃分,依次為商、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西周、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春秋
云南是歷史上除了景德鎮(zhèn)以外最大的青花瓷器燒制區(qū)域,自元明時期以來,玉溪窯、建水窯、大理窯、文山窯等十余個窯口均生產青花瓷器,云南青花是中華青花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重要材料。但因各大博物館收藏的青花器物均已完整器物為主體,瓷片標本收集較少。事實上在中國陶瓷學術研究領域,瓷片是極其重要的研究材料,能夠為我們彌補許多史料上的空白
本書分為地理環(huán)境中的敦煌壁畫、歷史時空中的敦煌壁畫、敦煌壁畫的淵源、敦煌壁畫的地質結構和地仗構造、敦煌壁畫的繪畫屬性、石窟內拜佛的秩序、敦煌壁畫顏料的來源等內容。
本書以宜興丁蜀鎮(zhèn)的紫砂望族——邵氏宗族為案例,主要從“人”的傳承、“技”和“型”的傳承、“藝”的傳承等方面展開研究,通過再現(xiàn)紫砂文化的傳承過程,追蹤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繁衍脈絡;通過對田野資料的分析和文獻資料的梳理,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以時間為脈絡,對紫砂文化傳承變遷進行考察分析;在文化理論的基礎上,借助文化符號學的相關理論,
中國古代兵器是我國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關鍵一環(huán)。數(shù)千年來,中華古代兵器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缎聲r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叢書:中國古代兵器》從中國古代兵器的發(fā)展歷史出發(fā),分門別類地介紹了那些五花八門的古代兵器,其中既有輕巧鋒利的刀、槍、劍、戟,也有無堅不摧的戰(zhàn)車戰(zhàn)船。撰寫《新時代
本書是一部關于漢字鼻祖甲骨文的藝術賞鑒與知識普及圖書,作者周伯衍具有多年的甲骨文研究及書寫經驗,書稿內容亦經考古學、藝術學專家審定。作為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古老文字系統(tǒng),甲骨文中凝結了豐富的商代歷史文化信息,也近乎直觀地記錄了數(shù)千年前的社會生活圖景。與此同時,甲骨文字體本身也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本書作者對一千多
《楚文化研究》系荊州市楚文化研究院的院刊,該刊旨在促進楚文化的深入研究,反映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為荊州市的文化旅游事業(yè)發(fā)展出謀劃策。第一輯有“楚文化研究”“楚辭學研究”“荊楚文化傳承發(fā)展研究”和“楚學新著評論”等欄目,收錄有王紅星《楚都紀南城在中國都城史上的地位》、羅運環(huán)《論季連、穴熊、鬻熊間糾葛》、龔紅林《<
1921年,仰韶遺址的發(fā)掘翻開了我國原始社會考古研究的第一頁,書寫了中國田野考古史的新篇章,對于我們理解和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本書是當今考古學家王仁湘所著的一本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文博類通俗讀物,它通過十章47個主題和近二百幅精美圖片,將一百多年來我國考古界學者對仰韶文化的研究成果進行通俗性的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