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錄有微雕寶石共計247枚,并根據(jù)它們的題材、地域和藝術風格分為14個章節(jié)。其中,有的寶石是從古羅馬時期到文藝復新古典時期的微雕作品,有的是從米開朗基羅到魯本斯那些偉大藝術家所創(chuàng)作的崇古風格的作品。作者重點仔細地篩選了富有代表性的東方早期和希臘時期的寶石,以及一些新古典藝術時期的微雕寶石作品,通過系統(tǒng)梳理這些藝術
本書是“國博百年·中國雕塑百年作品展”的配套畫冊,收錄了自20世紀初至今幾代中國雕塑家如李金發(fā)、滑田友、劉開渠、王臨乙、曾竹韶等人最具經(jīng)典意義的作品,生動地表現(xiàn)了廣大雕塑藝術家的時代感與人民群眾休戚與共的使命感,也反映了國家博物館在“歷史與藝術并重”新的發(fā)展定位下的新的風采。這些百年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對于推動百年雕塑史的
本書共六章,內容包括:雕刻藝術發(fā)展歷史、當代雕刻藝術、石雕的內容與形式、石雕創(chuàng)作方法、石雕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石雕藝術鑒賞。
本書內容以“中國白”德化陶瓷為載體,燒制的100件中國歷史人物白瓷像,每件作品高度均大于50厘米。該系列雕塑作品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建勝和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張南章聯(lián)袂設計、創(chuàng)作,歷史五年完成全部作品燒制。其內容包含百個歷史人物,自春秋戰(zhàn)國至清代,12個領域,所遴選的人物對中國歷史都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瓷器作品兼具很高的藝術
《湘南木雕》一書囊括了永州、郴州、衡陽等湖南南部地區(qū)古村落建筑群中的木雕藝術,湘南是故楚之地,湘南木雕傳承了楚國的“無雕不成器,非刻不是具”的奢華風氣。本書主要分四個章節(jié)介紹湘南木雕的地域文化、源流與分類、藝術特征與技藝、傳承與展望等內容,詳細闡述了湘南木雕被廣泛用于民居的廳堂、廂房、牌樓、祠堂、戲樓、門窗等建筑裝飾中
石雕藝術歷史久遠,雕刻形式和種類多樣,本書對中國傳統(tǒng)石雕藝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論述了相關的石雕產(chǎn)業(yè)發(fā)展。全書追溯了清代以前中國石雕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對中國傳統(tǒng)石雕的石材、基本類型、工藝流程、技法進行了論述,并對典型的石雕藝術,如石闕、陵墓,碑、牌坊與牌樓,墻身、塔身等石雕藝術進行了鑒賞,同時,系統(tǒng)論述了國內比較著名的不
本書首先理清有關浮雕的概念和定義問題,并提出筆者自己的觀點,申明“壓縮”是低浮雕造型語言的核心價值。進而梳理浮雕造型語言在歷史中演進、變化中的大致過程和一般規(guī)律。接下來,在明晰了浮雕的發(fā)展軌跡之后,將曼祖的作品放置在這一歷史脈絡中,體認其浮雕作品的價值,并以其超越西方藝術史的低浮雕造型語言特征,對接中國“以線造型”的傳
玉器經(jīng)典紋樣二
本書作者對新疆地區(qū)古代石窟藝術進行初步探討與綜合介紹,從克孜爾石窟到庫木都拉石窟,從龜茲石窟群到“阿艾石窟”,以最具吸引力的話題、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講解古代石窟藝術,了解古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領略中國石窟藝術之美。
本書為羅丹與葛賽爾關于藝術,尤其是雕塑藝術的對話錄,是對歐洲雕塑史的總結,也是對個人經(jīng)驗的精煉概括,其中貫穿著對前人的崇敬,有對許多名作的卓見,有勞動的喜悅、沉思的刻痕、點滴的自省。葛賽爾是歷史上少的有創(chuàng)建、有情感、有色彩、淵博精淳的散文家,他將羅丹之吉光片羽集腋成裘,以茲后學。傅雷孜孜手譯,更添華章。羅丹的藝術作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