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考古記
蒙新考察日記
羅布淖爾考古記
萬物有靈,物周為器。器物之上,常見匠人之心,常懷生活高意。每一件古物,都是生命的延續(xù),不僅連接了生死,也融洽了人生;每一件古物,都是時間的沉淀,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匠心、氣度和靈性。 沈從文的前半生獻給了文學;后半生投身于文物,把滿腔愛與美的熱忱投入到文物研究上,取得了與自身文學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豆盼镏馈肪x沈從文
董作賓(1895-1963)是“甲骨四堂”之一,曾于1928-1934年間多次主持并參加中國考古學史上偉大的殷墟科學發(fā)掘。董作賓一生著作頗豐,曾于20世紀40年代初編撰《甲骨叢編(第一集)》,因故未刊,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甲骨叢編(第一集)》為紙捻毛裝稿本,共四冊。第一、二冊為甲骨文摹寫圖版,第三、四冊為釋文及考釋。書稿
《出土文獻與早期道家》比較全面地對出土道家文獻及其思想進行了研究,對于先秦道家哲學的研究和還原具有重要意義。本書由五章組成,主要研究了郭店簡《老子》《太一生水》、上博簡《恒先》《凡物流形》、馬王堆帛書《經(jīng)法》《十六經(jīng)》《稱》《道原》的哲學思想。第一章研究了楚簡本《老子》的思想內(nèi)涵及其特征,第二章討論了《太一生水》的主要
本書以中醫(yī)藥中獨具特色的“香藥”為切入點,通過200余件(套)海上絲綢之路香藥、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和50余件現(xiàn)代香藥植物標本,以及豐富的文獻、圖表資料,講述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與香藥的故事,弘揚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彰顯中醫(yī)藥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科學價值。
文物保護研究(一)
洪洞南秦墓地二〇一六年度發(fā)掘報告
本書精選了《中國文化》雜志三十年來國內(nèi)外著名學者對甲骨文學、出土簡帛學、敦煌經(jīng)卷文書和考古學等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專門之學的研究力作,按類別結(jié)成此書,本書集中了胡厚宣、虞萬里、季羨林、李學勤、廖明春、榮新江等多位學者對史學、文字學、金石學等多領(lǐng)域的闡發(fā)和探討,其中還涉及到以出土文獻來參!吨芤住、《詩經(jīng)》《尚書》等古代典籍的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