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
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第3版)
結緣音樂已久,作為千萬琴童之未認漢字先識譜,恐于《彼得與狼》的陰森圓號,感于肖邦圓舞曲的華麗節(jié)奏,醉于馬斯奈《沉思》的天籟慰藉,癡于《梁!分谢某裁撍,似有安排,步步走近音樂,進入新世紀,懵懂摸進音樂學門,一口氣拿下所有學位,學士、碩士、博士,裝模作樣看文獻,照貓畫虎寫文章。音樂學是什么?音符的汪洋?文獻的大海?
本書擇優(yōu)選收了西方古典音樂史上二百二十余位作曲家的三千余部名作,將這些作品從易到難分別納入四大階梯,以便入門者拾級而上。
本書以歷史為線索,通過對自氏族社會時期的音樂審美意識直至明清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及表演美學理論的深入研究,闡述了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在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不同時期的流變及其特點。全書試圖通過對中國古代各歷史時期和代表性著作的音樂美學思想流變的論述,構建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的歷史話語體系。書稿包括導言和十四章內容,作者在導言中陳述
中國音樂考古學
《中樂尋蹤》是著名樂評人、資深樂迷辛豐年先生的音樂隨筆。本書分為史中尋樂、詩樂因緣等四個部分,作者在史中尋覓中國音樂的韻味,把音樂與文學、繪畫、舞蹈、歷史等結合起來,融會貫通。 辛豐年先生的音樂隨筆深入淺出,文字簡潔、平實、嚴謹,讀者能從中感受到歷史長河中的音樂畫面與聲音。
多民族跨境共享的格薩(斯)爾史詩傳統(tǒng)是中外史詩學界的研究焦點,但史詩演述與其音樂表達之間的內在關系和族際比較卻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便構成本書的基本工作方向。作者以口頭傳統(tǒng)為方法,力圖在目治與耳治間建立起走向音樂表達的理論闡釋模型。全書通過對藏蒙史詩漢譯本的參互堪比,發(fā)現(xiàn)文本間異中有同的敘事模式,同時在藏、蒙古和土族史詩
長久以來,非專業(yè)聽眾在面對古典音樂時,總會習慣性地認為感人和悅耳就是作者們的創(chuàng)作目標,也常以為了解到作品的意象、背景、“思想內涵”,便有了欣賞的鑰匙,或者會把古典音樂看作一種超凡脫俗的象征和修養(yǎng)身心的良藥,而一旦無法把握這些要素,聽者就會感到迷茫,覺得古典音樂很難。本書從藝術與自然狀態(tài)的區(qū)分出發(fā),邏輯清晰地破除了上述固
通過田野調查和論文的撰寫,筆者系統(tǒng)地總結出武平船燈的藝術特征,從時空觀和現(xiàn)代性變遷角度闡釋藝術形式與傳承方式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并探究其現(xiàn)狀,向世人展現(xiàn)武平船燈獨特的客家音樂文化魅力。針對武平船燈所處的現(xiàn)狀,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要呼吁更多的專業(yè)人士加入船燈的保護行列,從理論角度深入挖掘并分析船燈的歷史、發(fā)展及其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