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借鑒了康德的現(xiàn)象物自體的二元結構,用意欲取代了物自體,同時,把柏拉圖的理念置于意欲和個體表象之間,理念是意欲的完美的客體化,個體表象是意欲不完美的、幻象的客體化。叔本華在唯理論的盛世提出了全新的唯意志論,預示了哲學發(fā)展的轉向從理性主要到非理性主義。全書分四篇,第一篇闡述表象的世界,其表現(xiàn)形式是充足理由律,級時空和
在蘇格拉底的弟子色諾芬的對話作品《希耶羅,或僭主》中,僭主希耶羅與詩人西蒙尼德討論僭政的利與弊。施特勞斯將對話譯成英文并作了完整解讀,之后邀請好友法國哲學家科耶夫寫了評論文章,由此觸發(fā)了兩人長期的書信往來。所有這些內容,色諾芬的文本、施特勞斯的解讀、科耶夫的回應,以及二人的書信集,就組成了眼前這本《論僭政》。不過,書中
本書是一部柯林武德的思想自傳?铝治涞率20世紀上半葉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其哲學思想和史學理論至今有著重要的影響。作者在本書中敘述了自己思想的發(fā)展歷程,以真誠的態(tài)度剖析自我,犀利地批評了當時的哲學、史學研究狀況,總結出歷史哲學原理,提出關于歷史觀念的三條定理,構建了自己融通哲學與史學的獨特理論體系?
《人類知識原理》是貝克萊的主要哲學著作,也是西方哲學經典之一。其中心思想是批判物質的獨立存在,證明非物質主義原理,即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逗@古c菲洛奴斯的三篇對話》通過兩人對話的方式,進一步闡釋了《人類知識原理》的主要觀點,第一篇論證原始性質和次生性質都是心中的觀念,第二篇反駁物質存在,第三篇反駁無神論和懷疑論。
本書精選了霍克海默思考什么是批判理論的論文、演講、筆記和對話,展現(xiàn)了批判理論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中誕生和走向成熟的過程。在霍克海默逝世50周年之際,我們的選譯不僅包括了霍克海默在30年代的經典名篇《傳統(tǒng)理論與批判理論》,也囊括了二戰(zhàn)以后他對批判理論理念的進一步發(fā)展,還涉及到一些私人筆記和對話,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霍克海默
別爾嘉耶夫以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問題意識、理論創(chuàng)見,不僅在俄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本書立足于當代視野,就別爾嘉耶夫的理論淵源、歷史哲學、文化學、倫理學、客體化、技術理性等諸主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主題雖在內容上有所差異,實則都圍繞著時代性問題而展開,均指向現(xiàn)實實踐,即人之出路與哲學何為的時代性追問與回應。
本書認為,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人要做的只有——選擇。第一個選擇是相關性,辨明哪些是份內之事,哪些事不由自己控制。第二個選擇是觀念,并在與人的碰撞中分清誰與自己的觀念有根本的分歧。第三個選擇是自我呈現(xiàn),找到自己希望被看到的樣子。愛比克泰德認為,無數(shù)個選擇像基石,搭起了人生這座建筑。建筑或許是千差萬別的,但都有一樣的建造原
《歷史對于人生的利弊》是尼采的早期作品,在本書中,尼采探討了歷史對于人生、社會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尼采認為,歷史對于個人或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歷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這種歷史感就會傷害并最終毀掉一個人、一個民族甚至一個文化體系。因此,必須確定“回憶”的限度,使歷史最好地服務于生活。本書譯者從德文重新翻譯了尼采此書,
本書將赫爾德文化哲學思想放置到他的存在論、認識論、人性論和語言哲學的基礎上來理解,力圖揭示他的文化思想和觀點背后充分的哲學理據,呈現(xiàn)赫爾德思想的有機性與系統(tǒng)性,糾偏人們認為赫爾德文化思想充滿混亂和矛盾的印象,消除人們對他思想的諸多標簽式誤解,真實客觀地理解赫爾德的文化哲學思想。
本書是著名學者陳鼓應在《悲劇哲學家尼采》之后所做的尼采研究的幾篇重要論文的匯集,在中國的尼采研究中可謂獨樹一幟。書中對尼采哲學的幾個重要概念、尼采哲學的獨創(chuàng)性及其在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義作了精彩而富有特色的詮釋。陳鼓應認為,尼采的影響是極其廣泛的,存在主義僅僅是尼采影響的一個方面,他在這本書中也借鑒西方尼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