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3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志發(fā)表文章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大國科技發(fā)展關乎國脈,事關國運。無論是建國后的國家科技宏圖偉略,還是改革
本書主要介紹了系統(tǒng)架構的搭建理念、理論和方法,用以支持產品的生產制造,并使產品滿足市場需求。書中介紹的方法實現了系統(tǒng)工程從以文檔為中心向以模型為中心的轉變,強調了模型在設計、分析、制造過程中的重要性,提高了基于模型的系統(tǒng)架構研究方法的完備性。本書希望讓更多系統(tǒng)工程領域的人了解基于模型的系統(tǒng)架構理論方法,從而將該方法運用
本書是一部經典的科學史名著,作者為科學思想史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亞歷山大??柯瓦雷。本書認為,人類的思想在16、17世紀經歷了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框架和模式,使古代那個秩序井然、有限封閉的世界(cosmos)*終變成了均一無限的宇宙(universe),也使價值世界同事實世界完全分離開來。近代科學和哲學
《天工開物》入選《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1587—約1666年,字長庚,漢族,江西奉新人)集數十年深入調查研究之功而完成的一部劃時代的著作。該書首次由宋應星之友涂伯聚刊行于崇禎十年(1637年)!短旃ら_物》原書為二十卷,刊行時保留了十八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大學生、研究生、專業(yè)教師和科技人員用英語撰寫論文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本書作者收集了出現在真實論文中的大量典型錯誤實例,對其進行了分類和詳細的分析,期望能幫助讀者在撰寫英文論文時少犯(或不犯)類似的錯誤,從而提高論文的英語表述質量。本書適合各類大學本科高年級學生、碩士生、博士生以
在大自然里長大的孩子潛能大!把大自然帶回家系列叢書,包含《我想養(yǎng)只虎皮鸚鵡》《我想養(yǎng)只小倉鼠》《我想養(yǎng)只獨角仙》《我想養(yǎng)只小兔子》《我想養(yǎng)只小龍蝦》《我想養(yǎng)只小烏龜》《我想養(yǎng)些花花草草》《我想養(yǎng)些海洋生物》《我想養(yǎng)條小青鳉》共9冊。涵蓋昆蟲、哺乳動物、鳥類、植物、海洋生物中常見的42種動植物,了解各種動物的身體結構、棲
《舊術猶新:過去和未來的驚奇科技》包括舊時代的科技魔法和技術預言、特德?尼爾森和上都計劃、世界末日全方位硬啟動手冊、關于死亡的技術、認知和哲學四個分冊。這套書是對科技發(fā)展的一個脈絡式梳理。科技在任何時候都是先鋒的、持續(xù)進化的,但同時也都存在著關于科技的反面,F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習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當科技和科學思維占
人類對疾病和醫(yī)學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本書通過200多幅顯微圖像,向我們展示了疾病以及藥物對它們的治療過程。這些圖像如此迷人、壯觀,而且令人印象深刻。通過電子顯微攝影技術,書中展示了人體中常見的細菌、病毒、腫瘤,如埃博拉病毒、HIV艾滋病毒、流感病毒、葡萄球菌體、牙菌斑等,以及部分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還展現了我們用于治愈自
這本書致力于實驗方法的革新,從生活中取材。廚房里的鹽、糖、油、面粉、洗潔精,醫(yī)藥箱里的碘酒、雙氧水、藥膏,生活中的塑料瓶、吸管、尼龍繩、石頭、廢棄的電池與燈管等等,都可以拿來當作實驗器材與藥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一切,都是“科學”,科學不再只是課本和試卷上的選項。書里的每個實驗除了將科學融入生活中,更重要的是想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