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綠山尋寶記》是黃石工業(yè)遺產的主題漫畫,通過講述湖北省黃石市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從被發(fā)現(xiàn)到考古發(fā)掘的過程,集中再現(xiàn)了中國青銅時代的礦冶技術成就。作為中國乃至世界青銅文明重要的原料產地,黃石古代礦冶工業(yè)文化遺產已成為人類古代礦冶工業(yè)地質探礦、礦山開采和金屬冶煉等礦冶技術方面的獨特范例,見證了中華文明因銅的出現(xiàn)而由原始社
《戰(zhàn)天斗地淠史杭》是《六安紅色文化》叢書之一本,由中共六安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編寫的。淠史杭灌區(qū)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別山余脈的丘陵地帶,總設計灌溉面積1198萬畝,其中安徽省1100萬畝,河南省98萬畝。淠史杭灌區(qū)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qū),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qū)之一。工程難度之大、規(guī)劃面積之廣等世所罕見。書稿分為
傳世古籍經過長期流傳、反復傳抄、屢經校勘,難免失真,而出土古籍未經流傳,真實地保留了古書的面貌,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但目前尚無一個基于科學研究的通俗譯本,一般人難以讀懂并加以利用。本書稿旨在對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進行整理和譯注,包括古文字摹寫、釋文、注釋、今譯,并與今本進行異文比較,為讀者提供基于科學研究的通俗譯本。
本書是國內原創(chuàng)歷史社科“沈從文講文物”系列的第四本,也是完結篇。本冊收錄了文物研究專家沈從文先生三十余篇對中國古畫——展子虔《游春圖》、維摩詰故事畫、《高逸圖》等的考證鑒賞和文物研究方法的文章。作者結合古畫所處年代各地出土文物及文獻資料的整合研究,分析畫中內容、材料等要素真?zhèn)危约皬闹械贸龅某L俗文化。如從實物談《木
2018年11月1日至2日,故宮博物院與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在北京共同舉辦了“紙質文物的科學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邀請了來自荷蘭國立博物館、英國國家檔案館、佛利爾賽克勒美術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南京博物院、復旦大學以及故宮博物院等國內外紙張類文物保護修復相關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作為發(fā)言嘉賓。同時將與會專家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
本書稿分為七章,先介紹匾額的形成發(fā)展,結合客家南遷史與文獻資料,把客家匾額的由來、受尊崇的情形及成因,條理清晰地加以論述,再呈現(xiàn)客家匾額本身的格式規(guī)制、制作工藝、價值構成等內容,然后對客家匾額的傳承情況,包括游匾掛匾民俗儀式、傳承人現(xiàn)狀、傳承模式、傳承困境及對策路徑等加以闡釋。
全書共分為六章,從北魏開始至盛唐結束,按營石窟的營造時間順序娓娓道來。龍門石窟目前在統(tǒng)計內石窟數量為2345處,大窟30多處,其余多為民間開鑿的一米左右的小龕,本書遴選了50余處最具代表性的石窟進行了詳盡研究、介紹,通過對石窟寺的營造規(guī)模與形制的研究,對其中雕塑、壁畫、書法等內容題材的考證,藝術特點分析,展現(xiàn)不同階段石
本書從中央蘇區(qū)(閩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兩萬多件革命文物史料中遴選出五百余件精品,按歷史時期和文物類別進行了精心編排。如1928年羅明到閩西傳達中共“六大”精神時用的毛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楊成武在指揮黃土嶺戰(zhàn)斗時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guī)秀用的望遠鏡,劉忠在“抗大”學習時用的筆記本,袁子欽在長征中用的公文包,王直在游擊戰(zhàn)爭期間用的手
本書總結提煉陜西歷年出土秦文物資料,立足專業(yè)角度通俗解說和宣傳陜西文物,進一步探討秦人獨特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科技水平等。本書通過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從多個角度生動解讀百余件典型文物,全面展現(xiàn)陜西出土秦文物獨具魅力的歷史、科學、藝術和審美價值等,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
本書是知名文博專家及文博工作者的文博類論文集,共16篇,分為三個篇章,第一篇章為文物乾坤,共8篇文章,從文物視角研究了各博物館館藏文物;第二篇章為遺跡掠影,共5篇文章,從榕山城遺址、洛隆縣古跡等著手研究;第三篇章為非遺空間,共3篇文章,研究探討了如非遺音樂、臺江縣長灘村“吼唄節(jié)”、宜興紫砂陶工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