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琦講元曲課》是著名的元曲學者王星琦教授關于元曲的最新普及讀本。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作為元代文學的杰出代表,元曲一方面承襲唐宋詞之余緒,一方面汲取民間俗曲歌謠的營養(yǎng),大俗大雅,變化靈動,氣象一新,在唐詩宋詞之后,別開生面,為燦爛的中國古代詩歌史更添異彩。本書分為元曲概況、名曲詳釋兩部分,介紹元曲蓬勃興起的歷史背景,有
作者從認知語言學角度,運用結構主義批評方法研究蘇曼殊詩歌,對其詩歌的意象、語義變化、繁復及錯綜語匯進行細致翔實的分析,為讀者揭示一條進入蘇曼殊古典詩歌世界的可能路徑;運用俄國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森的對等原則為依據(jù),分析隱喻和典故在蘇曼殊詩歌中的體現(xiàn),重新發(fā)現(xiàn)蘇曼殊詩歌的特質,拓寬蘇曼殊詩歌研究的視野;從中
本書通過對《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中450余位頌古作者的5700余首作品及320余位禪宗大師的1300多個公案進行綜合研究,厘清了禪宗在宋代的傳承脈絡,梳理了兩宋禪宗思想的發(fā)展狀況,考察了《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的版本狀況,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頌古的概念、形式特征、公案的來源、類型及參讀方法等,論述了頌古對公案闡釋的意義,指出了
本書基于民族學符號象征理論,通過對大型藏文化史詩劇《文成公主》的研究,探討藝術劇目如何解讀和展現(xiàn)民族文化,如何運用身體、舞臺等符號建構象征意義。史詩劇《文成公主》不僅展現(xiàn)了文成公主的個人魅力,還表達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旨涵義,對地方文化產業(yè)、經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化產品、地方經濟與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
金元時期的道教文學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量均居道教文學史之高峰,此期道教各大教派均有道士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金元時期南北道教文學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規(guī)模、文學文體、文學現(xiàn)象、創(chuàng)作根基、創(chuàng)作目的、創(chuàng)作思維上有著顯著的特色。本書系統(tǒng)地梳理了金元時期道教文學的發(fā)展實踐,具體闡述了王明陽、馬丹陽等人的宗教實踐及其詩詞創(chuàng)作,以及南北方道教文學發(fā)展的差
本書分為16章,內容包括:宋代佛教文學概述、宋代佛教諸宗派與文學、宋代僧人的偈贊創(chuàng)作、宋代僧人的頌古創(chuàng)作、宋代僧人交游詩歌、宋代僧人的文、賦創(chuàng)作、宋代僧詞創(chuàng)作等。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緒論、《兄弟》中的重復格及其翻譯、《兄弟》中比喻的翻譯、《兄弟》中“文化萬象”的翻譯,共三章。具體內容包括:詞語的重復翻譯、句子的重復翻譯、篇章(情境)的重復翻譯、明喻、借喻等。
本書風景篇對29首以描寫風景為主的優(yōu)美詩詞進行了精妙解讀,挖出了詩詞背后的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們對壯美山川河流、靜宜村舍田家的向往與熱愛。主要內容包括:登鸛雀樓、絕句、山行、憶江南、望廬山瀑布、鹿柴等。
本書分為林莽詩歌公式、讀幾位美學家的體會與感受、讀寫札記、讀詩札記四部分。具體內容包括:關于“詩歌公式”的簡述;詩有時是小麥有時不是;思想——狐貍;;晟溃恍腋;瞬間;瘋狂的石榴樹;時差等。
本書以十七年時期中國科幻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在盡可能詳盡的文獻溯源中,嘗試還原這一時段中國科幻的整體樣貌,并梳理其在中國科幻發(fā)展史與中國科幻文化氛圍中的地位、作用及意義。本書相關研究成果對夯實中國科幻發(fā)展史、推動中國科幻學科理論體系建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