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歌,原名“歌仔”“雜錦歌”或“什錦歌”,又稱“乞食調”,1955年定名為錦歌。錦歌是流行于以漳州為中心,包括廈門、晉江在內的閩南平原地帶及中國臺灣省的一種重要的曲藝唱曲形式。本書立足展示閩南先人創(chuàng)造并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錦歌”。“錦歌”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福建省五大曲種之一,演唱的語言是中原
本書共分為三章,分別從樂亭大鼓的起源、歷代演員、名段唱詞及賞析三個大的方面,對樂亭大鼓自產生以來的形成、傳播、發(fā)展、成熟進行詳細的闡述,并對一些知名演員的特點及貢獻做了簡要介紹,還用大量篇幅賞析了一些著名的唱段。
本書系一部以口述史的形式研究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淮劇的發(fā)展狀況并對其進行文化解讀的作品。書中整理了周小貴、陳德林、榮光輝、黃素萍、王書龍、曹陽、陳澄等淮劇名家的采訪記錄,通過他們的口述,既道出了每個傳承人的自我藝術成長歷程,又呈現了淮劇藝術家們的代代相傳。
本書以王驥德的《曲律》、李漁的《閑情偶寄》、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在中國歷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三部戲曲經典為立足點,對我國戲曲史的發(fā)展做了系統(tǒng)性梳理,探究了中國戲曲文化發(fā)展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下的體系內涵,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市場價值和出版價值。
為紀念徽班進京230周年,展望新世紀京劇的發(fā)展,進一步推動京劇研究的深入,2020年10月24日25日,由梅蘭芳紀念館、中共北京市西城區(qū)委宣傳部主辦的徽班進京與新世紀京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外國專家大廈舉行。 此次研討會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近50位專家學者,圍繞徽班進京與京劇藝術的形成清代宮廷演劇與京劇藝術
本系列共10冊,以博學多識的大眼鏡博士為主角,可愛的小男孩京京和熊貓小桃子為配角,通過生動活潑的語言,濃郁的中國風圖畫,帶領孩子們走進中國非遺的藝術領域。主要介紹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各項具有代表性的中國藝術項目,如剪紙、刺繡、版畫、雕刻等民間美術;京劇、川劇、秦腔、皮影戲、木偶戲等傳統(tǒng)戲劇;抖空竹、少林功夫等雜技與
四平調屬于河南省珍稀劇種,2006年商丘四平調獲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钠秸{傳承劇目劇本整理匯編》是對商丘四平調傳承、發(fā)展的一次搶救性的整理,匯集了自1945年四平調劇種加入絲竹伴奏以來,各個時期備受大眾贊賞的8個代表性的優(yōu)秀劇目劇本:早期(1945-1977)的《陳三兩爬堂》《扒瓜園》,中期
本書正是基于“現代學徒制”和“現代藝徒制”研究的冷熱對比,在看似矛盾的“傳統(tǒng)”與“現代”的二元對立中,提出并探索如下問題:如何借鑒現代學徒制創(chuàng)新現代藝徒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如何使傳統(tǒng)文化藝術在傳承發(fā)展中適應我國當前的社會及文化發(fā)展要求?如何在傳統(tǒng)藝徒制的基礎上培養(yǎng)現代化的藝術表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