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灣作為法國的租借地,是近代湛江不可忽視的一段歷史,值得研究。囿于種種原因,法國租借廣州灣的這段歷史資料極為缺乏,本書收錄了法屬印度支那總督府編《廣州灣租借地1906年馬賽殖民博覽會出版物》等六種文獻,涵蓋了法國租借廣州灣期間該地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管理、民情風俗等內容,在相當程度上填補了史料文獻的空白,對于推
《北極國際組織建章立制及中國參與路徑》緊密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實踐,前瞻性研究中國推進“冰上絲綢之路”所面臨的國際規(guī)范支點。以規(guī)范生成和擴散理論為基礎,分析在北極治理的過程中,各類國際組織的規(guī)范競爭問題,并采取雙向推導的思路來完善北極治理規(guī)范的演化路徑。嘗試從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氣候三維視角,分析國家戰(zhàn)略能為結構、
經濟復蘇乏力,政治格局瞬息萬變,社會模式難以為繼,難民洶涌而至,能源依賴日益嚴重,全球變暖迫在眉睫……過去強大的歐洲如今仿佛處于暴風雨的前夜,寧靜卻暗潮涌動。如何才能扭轉現在的局面?歐洲的未來,或者更確切地說,歐盟的未來何在? 圍繞著“歐盟何去何從”的問題,作者考察了六大主題:一是"作為命運共同體的歐盟&qu
日蘇兩國不僅是我國*主要的鄰國,而且也是對我國影響*的兩個鄰國,研究日本的蘇聯(lián)政策對我國相關外交政策有重要意義。日本的中東政策,是其推行政治大國外交戰(zhàn)略的突破口,日本許多帶有政治性外交舉動都首先出現于對中東外交政策上,對此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的外交政策,對我國指定相關外交政策有重要意義。
本書研究內容包括琉球問題、近代日本大陸政策等,對近代日本外交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本書回顧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日本外交與中日關系,探討了孫中山與日本的關系,辛亥革命時期的日本外交,闡述了九一八事變與偽滿時期的日本外交,并介紹了美國的對日政策與民主改革。
本書在究成果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歷屆日本領導人的東南亞政策演說、日本與東盟首腦會談、會議、答記者問等日文材料,結合日本防衛(wèi)省防衛(wèi)研究所、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以及日本問題研究所等日本智庫的相關建言和報告書,完整客觀再現了日本東南亞安全政策脈絡,同時這些翔實性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后來者提供參考資料,為后續(xù)相關
本書以中央黨校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國際專題班學員對國際問題的研究為依托,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問卷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學員對當前國際問題的看法;第二部分共選錄學員論文17篇,具體包括10篇集體論文和7篇個人論文;第三部分歸納總結了學員的“兩帶來”問題。
歐洲聯(lián)盟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于一身的國家集團,在地區(qū)和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著重大作用。成員國將本國的部分主權讓渡給聯(lián)盟的領導機構,以便領導機構制定和實施聯(lián)盟層面的共同政策。目前,歐盟一體化的深化和擴大仍在進行中。本書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結合海外調研搜集到的資料,對原書內容補充了新的資料和數據。全書共分五章,介紹了歐盟的
本書以“在什么條件下,國際河流水資源分配問題會產生合作”為研究問題,通過運用結構與行動者互構理論,首先分析了水權爭議是規(guī)范競爭對流域國家建構的結果,顯示了社會結構對行動者的影響。繼而,通過在結構與行動者之間插入一個新的層次,即流域的水關系歷史,分析流域文化、身份以及流域歷史記憶所構成的流域關系對社會結構的形成與行動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