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資本論》在19世紀下半期俄國的譯介與傳播為時間線索,以俄國各派知識分子對《資本論》的不同解讀為空間線索,研究《資本論》與19世紀下半期俄國思想的關系。19世紀70年代的俄國不僅開創(chuàng)了《資本論》經(jīng)濟理論和方法論的研究,而且對《資本論》展開了激烈的辯論。19世紀70年代下半期關于《資本論》的辯論使俄國成為當時世界上
《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第二部分是摘錄,即散見于其他著作和書信中有關中國的論述。第一部分收錄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中國的文章共18篇,除了一篇發(fā)表過程奧地利維也納出版的《新聞報》以外,都刊載在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上》。這些文章是19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寫的。第二部分是摘錄,收錄了散見于馬
《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這組文章是恩格斯于1851年8月-1852年9月寫成的,連載于1851年l0月25日1852年10月23日《紐約每日論壇報》的德國欄目里。這是恩格斯總結德國1848年革命的一部重要著作。恩格斯通過總結德國1848年至1849年的革命經(jīng)驗,用階級斗爭觀點分析德國的階級結構,德國革命的起因、過程和失敗
《德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是恩格斯研究德國革命問題的成果,是總結歐洲1848年革命經(jīng)驗的重要著作。該著作于1850年夏天和秋天寫于倫敦,載于《新萊茵報·政治經(jīng)濟評論》第5、6期合刊。在1870年以單行本形式出版,由于深受德國工人讀者歡迎,于1875年重印第二版。恩格斯生前曾準備對這部著作進行修訂,因忙于馬克思的遺稿
本書聚焦毛澤東的文藝思想主題,展現(xiàn)了百年毛澤東文藝思想傳承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藝理論發(fā)展的偉大歷程,提出毛澤東文藝思想傳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文藝理論不斷發(fā)展的四個高峰,即以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主要標志的第一個高峰,以1956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為主要標志的第二個高峰,以197
杰克遜以回顧19世紀誕生于法國的社會主義方式,對社會主義運動的兩股潮流——威權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進行逐一考察”,展示二者之間的斗爭過程,揭示其背后的“歷史邏輯”。提到威權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就不能不談到這兩種主義的締造者——馬克思與蒲魯東。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成長環(huán)境,是后來二人形成不同理論旨趣,并選擇不同革命道路的內(nèi)在原因
馬克思主義的技術進步測度理論和方法研究意味著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和勞動生產(chǎn)力理論為基礎,借鑒主流經(jīng)濟學技術進步測度所采用的先進方法和手段,圍繞勞動生產(chǎn)率構建和選擇技術進步測度指標,最終達到系統(tǒng)化研究馬克思主義技術進步測度理論和方法的目的。
此書為高校公共必修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學詳案,由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研室具體負責編寫。內(nèi)容主要為圍繞“概論”課程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本書是一本極具特色和創(chuàng)新意義的教學方案,通過精心設計“三題三入”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深入
本書面向馬理論考研用戶,主要適配專業(yè)為【030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內(nèi)容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知識點解析+真題講解方式呈現(xiàn),以知識點解析+真題講解方式呈現(xiàn),梳理核心知識點,按照知識點重要程度加以區(qū)分,方便考生理解學習,主要供考生在考研備考的中后期使用。本書內(nèi)容包含: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與認識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人類社會及
關于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與當代實踐,學界當前的研究聚焦于三個方面。第一是關于金融資本運動規(guī)律的理論進展。相較于20世紀初列寧、希法亭等學者剖析的金融資本,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jīng)濟金融化過程中對金融資本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馬克思主義學者們圍繞現(xiàn)代金融資本展開討論,分析其在運動領域、積累方式、對經(jīng)濟周期和危機的影響等方